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

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端午十说

一说:认为端午节是龙的节日。闻一多先生《端午考》考证端午节是古代吴越民间举行图腾祭的节日认为端午节实际上是一个龙的节日。

二说:认为端午节是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逝世。据《续齐谐记》记述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之每逢此日以竹筒盛米投江祭之。

三说:是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

四说:认为据东汉时期蔡邕《琴操》中载端午节系为纪念先贤介子推。

五说:认为宋代高承《事物纪源》刊文端午源于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于是日操练水军。

六说:认为梁宗懔《荆州岁时记》转述端午是为迎“涛神”伍子胥。《后汉书》中也写道浙江虞巫上祝曹盱五月初五在曹娥江上婆娑起舞迎接伍子胥。后来江浙一带百姓每逢端午逆流而上举行各种仪式以悼念伍子胥。

七说:认为在《道书》中载有五月初五是为祭祀先祖日。

八说:是据《会稽典录》一书记载端午是为纪念寻父投江而死的曹娥。

九说:认为端午起源于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其时仲夏之日万物方盛夏至日阴气荫生恐物不懋故在五月初五以五色印为门户饰以惩恶气。

十说:是民间有一传说认为端午源于湖北沔阳沙湖曾有四位豪杰专门劫富济贫后遭当地官兵突袭围困而于五月初五投江而亡。当地民众万分悲哀将这一天定为端午节以示悼念。

端午节传统食俗

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史记》“武帝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但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风土记》:“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同时又有另一种端午节食,称为“龟”也只在晋朝昙花一现,随即销声匿迹。只有《风土记》中称为“角黍”的粽子,因为附会在屈原的传说上,千百年来,成为最受人欢迎的端午节食。

吃粽子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种多样,璀璨纷呈。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含的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

饮雄黄酒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

吃五黄

江浙一带有端午节吃“五黄”的习俗。五黄指黄瓜、黄鳝、黄鱼、咸鸭蛋黄、雄黄酒。此外浙北端午节还吃豆腐。

吃十二红

高邮等地有吃“十二红”的习俗。十二红指油爆虾、炒红苋菜、咸鸭蛋黄、朱砂豆腐等。

吃茶蛋

江西南昌地区,端午节要煮茶蛋和盐水蛋吃。蛋有鸡蛋、鸭蛋、鹅蛋。蛋壳涂上红色,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着,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为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无事。

吃大蒜蛋

河南、浙江等省农村每逢端午节这天,家里的主妇起得特别早,将事先准备好的大蒜和鸡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还在煮大蒜和鸡蛋时放几片艾叶。早餐食大蒜、鸡蛋、烙油馍,这种食法据说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吃打糕

端午节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人民隆重的节日。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将艾蒿与糯米饭,放置于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棰打制而成的米糕。这种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节日的气氛。

吃煎堆

福建晋江地区,端午节家家户户还要吃“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调成浓糊状煎成。相传古时闽南一带在端午节之前是雨季,阴雨连绵不止,民间说天公穿了洞,要“补天”。端午节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人们说把天补好了。这种食俗由此而来。

端午申遗

中国年5月,中国已启动端午节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程序,该项目由湖北省代表中国向联合国递交申报表,当前“端午申遗”已进入初评阶段继年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传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后,中国已启动“端午节”申报世界非遗程序。昨日,记者从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悉:该项目已由湖北省代表中国向联合国递交申报表。据省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朱林飞介绍,本次申报的遗产名称为“中国端午节”,由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及湖南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四部分内容组成,申报材料由三省联合“打包”。年10月,受文化部委托,湖北省代表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了申报表和相关材料。

据悉,以上三省四地的“端午习俗”,已于年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午节迄今已有余年历史,它由驱毒避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主要有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龙舟竞渡等,各地活动略有不同,尤以湖北省秭归县、黄石市更具典型性。这也是为什么“端午申遗”工作以湖北为主体的原因。按照相关规定,每个国家每年只允许向联合国申报一个“非遗”项目,端午节在年正式成为国家法定假日,也是我国年惟一的世界“申遗”项目。

端午节由湖北、湖南、江苏三省四地共同申报,共包括4部分内容,分别是江苏省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及湖南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阿布扎比审议并批准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76个项目,中国占据22项,端午节、粤剧、书法、篆刻、剪纸等均名列其中。端午节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昆山门店:昆山市青阳北路周市镇现代农业示范区(金茂路口)

联系-

常熟门店:常熟市辛庄镇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苏虞张公路旁)

联系-

江西门店:江西省奉新县罗市镇奉上公路罗市大桥桥头

联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linshengzx.com/jlwh/10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