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医院践行公益事业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99994023356023855&wfr=spider&for=pc

自清末迄今,围绕慈禧的家世和生平,有种种传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影响很大的说法有三个版本:

其一,民初版。见于恽毓鼎《崇陵传信录》和金梁《四朝佚闻》中关于慈禧身世的记载。恽毓鼎从光绪二十三年()起充当日讲起居注官。日讲起居注是记载帝王言行的档册,皇帝每天的政事活动,都由日讲起居注官记录下来,按年月日的顺序编辑成册,一般每月两册,一年二十四册,用满、汉两种文字记载。起居注官必须每天伴随皇帝左右。恽毓鼎虽然算不上清朝知名的大人物,但是他久任讲官,熟知晚清宫廷内幕和花边新闻。金梁是满洲宗室,民国初年曾参与修纂《清史稿》的工作,熟谙宫廷掌故。他们是怎么记载慈禧身世的呢?

《崇陵传信录》载:慈禧的父亲死于湖南官任上,慈禧与妹妹扶父亲的灵柩归丧,由于穷困至极,连丧服都买不起。船过清江浦(属于今江苏省淮安市)时,正好赶上县令吴棠的一位部下死了,丧船也停泊于此,于是吴棠派人送丧礼三百两。可阴差阳错的是差官竟将礼金送到了慈禧的船上。差官回来复命,吴棠接到谢帖一看,才知道送错了,遂勃然大怒,命人要索回礼金。身边的一个幕僚对吴棠说:听说船上的女子是满洲的闺秀,此行也为了进京参加皇宫的选秀,怎么知道她就不能富贵?姑且与她结好,或许她秀女得中,对大人有利。吴棠对幕僚的这个意见颇为赞许:一旦这个女子发迹了,在皇帝身边我不就有个说得上话的人了吗?于是吴棠听从了幕僚的建议,没有索回礼金,而且还送佛送到西,亲自登上慈禧的船去吊丧。慈禧感激涕零,将吴棠的名帖小心地放在梳妆盒里,并对妹妹说:我们如果他日得志,一定不要忘记这个县官。后慈禧果然发迹,贵为太后时,吴棠官职一路攀升,最后升到四川总督,死于任上。《四朝佚闻》载:慈禧的父亲惠徵,是安徽宁池太广道的道员,(道员,俗称道台,是省以下、府州以上的地方高级行政长官。道员是非正式官称,公文直接以区域名为官名,习惯遂成为定制。道员除由知府升补外,也由京察一等的郎中、御史、编修而升得。)由于贪污公款被罢官,死在路上。慈禧奉母亲之命,扶父亲的灵柩归丧,由于家徒四壁,无以为生。恰逢北京有一民俗,有号丧的女子,也叫丧娘,丧家经常雇她们助哀。而慈禧嗓音洪亮,又能歌,又善哭,于是就当上了号丧女子,以此糊口。后参加选秀入宫,成为圣母皇太后。

以上两种记载,虽然记述慈禧的经历各不相同,有的地方可以说是南辕北辙,但我们不难发现相同之处:第一,惠徵是慈禧的父亲。第二,慈禧以秀女的身份入宫。第三,慈禧入宫之前曾经历家庭的变故,家境艰难,屡经磨难,备尝人世艰辛。

我们可以意识到:两人一致认为惠徵为父、选秀入宫是慈禧的真实经历。

其二,现代版。此说影响很大,可以说是弥漫在慈禧身世上最令人难解的谜团之一,主要根据是百年来流传于山西长治县西坡村和上秦村一带关于慈禧童年的口碑传说。根据这个传说,慈禧不是满洲人,生父也不是惠徵,她原本是长治县西坡村汉族农民王增昌之女,名叫王小慊。四岁时,因为家境贫寒,母亲又不幸身亡,无奈的父亲将她卖给上秦村宋四元家,改名为宋龄娥。小龄娥天资聪慧,嗓音极好,爱唱小曲,被宋家夫妇视为掌上明珠,七岁读书,九岁会双手写字。可是,好景不长,她十一岁时,宋家遭难,无力继续抚养这个孤女,遂将她转卖给潞安府知府惠徵家做丫头。一次洗脚的时候,惠徵夫人富察氏无意中发现龄娥两脚脚心都有一个瘊子,这成为她命运的转机:惠徵夫人认为她是富贵之命,将她收为养女,改姓叶赫那拉,更名玉兰,又请人教她学习满文、汉文。天性机敏的她不仅学会填词赋诗,还能通读史籍。后来参加三年一次的选秀女,被选中入宫,从妃嫔一步步升为皇太后。

人们还为这个传说找到了大量的旁证和物证:慈禧一直有家乡情结,爱吃长治的地方食品:黄小米、玉米面、壶关醋、萝卜菜;爱看山西地方戏上党梆子;爱唱山西民歌等等。这些可以作为旁证。

在西坡村王氏家谱上,有王小慊后来成为慈禧太后记录;西坡村外羊头山西麓的荒滩上有所谓慈禧生母的坟;上秦村宋家的土炕里,藏有慈禧给宋家的信等等。这些则成为物证。但专家学者也对慈禧生于长治的说法提出了一些疑点和不同看法,他们认为,此说太富于传奇色彩,物证中有许多地方值得推敲:

(1)经考证,这段时间,历任潞安府的知府共有七个人,但是没有惠徵。既然惠徵没有在山西潞安府做过官,那么慈禧怎会在潞安被卖到惠徵家呢?

(2)王家从乾隆五十九年一直续到现在的家谱,虽然写着王小慊后来成为慈禧太后,但是这份家谱不是原件,而是重新抄写的,史料价值大打折扣。

(3)年西坡村平了许多坟,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时,该村和全国一样,在农业学大寨高潮中也曾到处平坟造地,据长治说的说法,因该墓系慈禧太后生母之墓,得以保存至今。这就令人十分疑惑,因为自清末以来,慈禧的名声极差,仅仅是因为慈禧这一名号,文革时期她母亲的坟就应属封资修一类,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许多历史名人的墓被毁被平,怎么会在西坡村独留下慈禧生母的坟?

(4)上秦村宋家的土炕里,藏有慈禧给宋家的书信残片,据说是慈禧娘家后裔宋六则从当年慈禧所住房屋东面的土炕里刨出的,这是支持这种说法的一个关键证据。可残片仅有四十五个字,不仅支离破碎,而且关键部分的一百余字是后补上去的。与保留在中国第一档案馆中的慈禧亲笔书写的便条比照,可以确认残信不是慈禧手书。

显然,在这些疑点弄清之前,山西长治说很难成立。

其三,正史版。主要见于清史专著中。虽然具体表述不同,但我们还是能够从中把握她身世的脉络。慈禧,那拉氏,祖居叶赫(今四平附近),故称叶赫那拉氏。原名不详,正史中没有记载。原因可能有以下两个:

第一,与中国封建社会女人的社会地位有关。在中国封建社会,除了一些特殊的历史阶段女人拥有比较高的地位外,如唐朝,大多数的历史时期,中国的女性深受社会的歧视和压迫,在男人独断乾坤的世界里,女人永远是男人的附属,夫为妻纲。所以出嫁以后的女人的名字没有任何意义,丈夫的姓氏加上自己的姓氏就成为公认的称谓,如钱王氏,邓刘氏等,闺中小名常被隐去。

第二,为了避讳。历史上与君主或尊者的名字音同、音近的字都要避讳,更不能直呼其名。所以,正史中只有她的尊号,如懿嫔、懿妃、慈禧太后等称谓,而没有名字的记载。

可是,我们却在清末的多种小说笔记中发现,入宫前的慈禧常常被称为兰、兰儿或玉兰,认为这是她的闺中小字,直到今天依然在文学作品中,甚至相关历史传记中被普遍采用。之所以众口一词,大概源于她被选秀入宫,初封兰贵人。兰字十分女性化,自古至今多被采用为女孩儿的名或小字,于是兰就从官式名号,变为她的名字。

慈禧属于满洲镶蓝旗,属于八旗中的下五旗。八旗分上三旗、下五旗:上三旗是正黄、镶黄、正蓝(多尔衮时改为正白),归皇帝统领,待遇高,属于王牌军;其余为下五旗,待遇低,属于杂牌军。镶蓝旗即属于下五旗。慈禧出生时他的父亲正在京城的吏部做一个只有八品大小的官--笔帖式,一个文职小官,直到咸丰二年才升为四品的道员。她的家庭出身充其量是一个一般旗籍官员的家庭。

从惠徵做官的履历中我们知道他曾在北京、山西、安徽为官,那慈禧出生在哪里?道光十五年()慈禧出生,依据档案推断,他的父亲惠徵应在京城做笔帖式,如此说来,慈禧应该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linshengzx.com/jlwh/15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