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吉报调查」

松花江从长白山穿山越岭进入阿什哈达,阿什哈达为满语,意为“断崖峭壁”。山崖处,一位威风凛凛的将军身披戎装,凝目远望着劳作的石匠们。一段时间以后,一幅石刻便呈现在眼前。这位将军就是明朝骠骑将军、辽东都指挥使——刘清。

据考证,遗留在阿什哈达屯松花江北岸的摩崖石刻,是迄今为止吉林省内发现的唯一明代摩崖石刻。

第一处石刻,距水面高约10米。此碑通高厘米,宽70厘米,位于断崖峭壁中部较为突出的长方形青灰色花岗岩石上,坐北朝南。字3行,记录了辽东都指挥使刘清在永乐十八年(年)第一次来松花江督造粮船史实,称为“永乐摩崖石刻”。

第二处石刻,位于第一处石刻西40米处,阴刻正书,竖写碑文7行,记录了刘清三次来此地造船,并且在永乐十八年建立了龙王庙,宣德七年又重建的史实,称为“宣德摩崖石刻”。阿什哈达摩崖石刻上的文字,最早著录在清代吉林将军长顺监修的《吉林通志》上。

史书记载,朱元璋在辽东设立了辽东都司,管辖东北少数民族。年,明成祖朱棣因驻守过北方,因此对东北的重要性十分清楚,便设立卫所,派钦差大臣到东北宣谕抚慰,赏赐分封。年,远在南京的朱棣下令在松花江畔设置东北方最大的造船厂。

明永乐九年(年),朱棣派人到黑龙江下游正式建立了管辖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行政机构——“奴尔干都指挥使司(今为俄罗斯境内尼古拉耶夫斯克特林)”。由于当时东北是未开发的原始森林,明朝驻军所需粮食只能靠辽东和中原提供。所以,朱棣多次派辽东都指挥使刘清来松花江领军造船,运载官兵、粮草贡品等,把吉林当成加强辽东都司与奴尔干都司之间联系的纽带。

在当时,这一举措直接推动了黑龙江、松花江流域的经济开发,“东北亚丝绸之路”输入了北海道,“虾夷锦”在日本极受欢迎,一直延到天顺时代。

永乐九年春天,刘清为奴儿干都司提供了25艘大船,载着一千多名官员士兵行使对黑龙江、松花江流域的主权。宣德年间,奴儿干都司再度巡视时,规模已经是“巨船五十艘”。在以后的二十年里,阿什哈达支持了对黑龙江流域的九次巡航,甚至还抵达库页岛,维护了东北的稳定,直到17世纪明清易代。

年,文物部门分别修建了两座碑亭,命名为“摩崖阁”“阿什亭”,以保护这两个明代摩崖石刻。

年5月,阿什哈达摩崖碑被列为全国第六批重点保护文物。

吉林日报社出品

策划:姜忠孝

作者:李侠

编辑:刘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linshengzx.com/jlwh/15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