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4天确诊超5000例我最不想看到的
文/周冲的影像声色 来源/周冲的影像声色(ID:zhouchong) 吉林疫情大爆发。 3月14日,新增确诊例。 3月15日9时至24时,新增确诊例。 3月16日,新增确诊例。 3月17日0时至8时,新增确诊例。 这个数据真的惊人。 哪怕年疫情初发,单日新增+,也是极其少见。 但在两年之后的今天,它就是发生了。 原因众多,这里不多提。 总之,摆在所有人面前的,又是一场硬仗。 3月14日,军令状下来了: “吉林市力争一周实现社会面清零。” 这之于吉林,是一个定心丸。 是希望,也是反击战的号角。 它意味着,全国上下,万众一心,将一起伸出援手,去攻下这个难关。 但之于医护人员,又一个夜以继日、晨昏不分的决战周开始了。 白衣执甲,再度上阵。 逆行出征,风雪兼程。 你问他们是谁? 他们说:中国医护。 这几日,吉林天寒地冻,疫情期间再降暴雪。 雪片如刀,寒风肆虐,人人关门闭户。 白衣医护们却暴露于酷寒中,日以继夜、全力以赴地取样、核查、治病、救人。 将万民安危当已任,将吉林疫情当战场。 无怨言,不退缩,有担当。 因为防疫十万火急,防疫人员,一旦上场,就成战士。 吃饭?顾不上。 上厕所?干脆不上。 他们穿上纸尿裤,实在憋不住,就一边工作,一边方便。 但还是不抵事儿。 纸尿裤承受不了一整天的尿液,溢了出来,一动就顺着腿往下流。 腿,泡透了。 棉裤,浸透了。 流下来,渗进鞋里。 于是整个人的下半身,都被尿液包裹。 那种感觉,一细想,难受至极。 加上东北气温多是零下。又湿、又冷,煎熬备至。 挨到回家,一看,鞋子被尿泡到的地方,全是冰碴。 这就是他们的工作日常。 他们一面抗疫,一面抗寒,还要一面抵御种种生理极限。 多管齐下,太过不易。 3月12日。长春。 一名防疫人员,在雪地中吞下一碗饭。 没有桌子,就将覆了厚雪的引擎盖当桌子。 他匆匆扒了几口,无暇讲究其他。 水?没有条件上厕所,直接不喝。 汤?也不喝。 有旁人说:“要不找个不下雪的地方吃吧。” “不用,吃一口得了。” 吃饭之于我们,是享受美食。之于风雪中的他们,只能称之为果腹。 风卷残云,吞完几口,又飞速回到岗位。一干,直到夜深。 3月10日,依然是吉林。 “大白”们席地而坐,整理大批核酸试管。 此时,已经是深夜。 和其他防疫人员一样,他们一天滴水未进,也没上过一次厕所。 录视频时,灯火已阑珊。 一个防疫人员说:“现在还没完事呢,还得两小时。” 寒夜中,他们几点才能回家? 没人问。 他们回家时,是否倦怠到眼睛都睁不开? 也没人管。 我们只知道,有许多医护人员,累得直接倒在现场。 年,3月9日,吉林延边汪清。 有一个“大白”累到直接晕厥。 目击者说: “我就看见对面楼上的那个人(防疫人员)往后退了两步,然后咣一下就倒下了......” 救人的人,先倒下了。 医人的人,也成了病人。 这种巨大的压力,超强的负荷,常人无法想象。 整个城市的防疫,都要他们扛起。 成千上万人的健康,都要他们防护。 他们谈何容易。 基辛格说: “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 但这些“最勇敢的人”,也是凡人,是别人柔弱的女儿,被宠爱的儿子。 此时却以肉身去与病毒搏斗,与疫情硬碰硬。 疫情之下,新增的每一个病例,落下来,就成为一座山。 被山压着的,不只是患者,也包括医者。 不只是普通人,还是无数志愿者和防疫工作人员。 他们被裹挟在时代中,二话不说,跟随前去。 北方有疫,幸而有医。前有千险,万死不辞。 但我们没想到的是,比感谢更先到来的,是伤害。 就在前两日,吉林,船营区。 一名防疫检测点的防疫人员,突然遭到暴打。 打人者,是一个20多岁的青年。 这年轻人下楼检测核酸,没手机,也没身份证。 这无法识别身份,无法进行核检。 工作人员要求对方出示。 但该男子转身后,开始辱骂。 一路脏话,气焰嚣张。 就在此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 该男子走了几步后,一个转身,急冲过来,踹向毫无防备的防疫人员。 防疫人员当场脖子动不了了,之后倒地,迟迟无法站起。 此类行径,真的令人寒心。 就因为没有给你行方便,就因为没有违反规则对你进行检测,就因为没顺着你...... 你就暴力相待?! 何至于如此! 但类似事件,在防疫人员的工作过程中,真的不少遇见。 还是这几天。 吉林省吉林市,一名老太不戴口罩,强行出行,防疫人员劝阻,老太怒气冲冲,大肆骂人,一边强冲防疫卡口。 不举了,再举例下来,心里哀伤。替防疫人员不值,替普通人丢脸。 我们以为,医护人员处处受尊敬。但不是的。 在他们的日常工作中,什么人都会遇见,什么事都会遭遇。 而他们没有办法,只有接受,只有吞忍。 来自民间的不理解,不配合,还不是最为寒心的。 最寒心的,是大规模网暴。 吉林疫情爆发后,整个吉林甚至东北,成为网络喷子的炮火焦点。 有一种怪诞的言论是:武汉,是中国的武汉;吉林,是东北的吉林。 还有人直接放狠话: 这样赤裸裸的偏见,不遮掩的歧视,明晃晃的地域黑,谁能受得了?! 偏见与歧视之下,吉林人所做的,都看不见了。 吉林医护人员的付出,都被一笔勾销了。 但大家都忘了—— 年汶川地震,捐出近6亿的,是吉林。 年疫情,马上捐出吨酒精、万斤优质吉林大米、调用ECMO设备48小时内运往武汉、大批医护人员在请战书上摁满红手印的,是吉林。 年,河南雨灾,马上组织支援河南防汛抢险队伍出发的,是吉林。 捐款,捐物,派遣精英队伍。 它在每次灾难面前,从没怂过,也从没输过。 吉林人不会来事儿,但吉林人从不误事儿。 它可能不会说大话,但并不代表,吉林不会做实事。 哪怕面临多年以来的网暴,但事来了,该上就上,不管其他,这就是吉林人的实心肠。 3月13日,吉林长春。 一个核酸检测现场,出现突发情况,一名老人晕倒在地,情况不明。 一个医务人员二话不说,马上对老人心脏按摩,进行心肺复苏。 此时,正是吉林每日病例飙涨的时期。 人人都可能是阳性,老人更是高发人群。 在核酸检测点工作,稍不留神,就会感染。 摘口罩,已是大忌。 如果人工呼吸,几乎就是以命相搏。 但这个医务人员没有丝毫犹豫,果断摘掉口罩。 跪在地上,俯身,对老人进行人工呼吸。 顾不上可能被感染,也管不了如何顾全大局。 对她而言,救下老人,才是当前第一要事。 这就是医者仁心,大爱无疆。 和平岁月里,真正的英雄,往往不是以一己之力拯救世界的超人,而是在平凡的岗位上,令人性闪光的普通人。 比如医护人员。 他们可能依然会被误解,依然被辱骂,但疫情的路上,他们始终不会退场。 这是使命。 他们冲锋陷阵,诛杀病毒,不管身后是非,不问回报,甚至不论生死。 “挟一往无前之志,具百折不回之气。” 他们会留下名字吗?不会。 他们图什么?仁心。 人民日报说,新冠像一面镜子,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人性。 而人性中最闪亮的光芒、最柔软的部分,都由白衣战士带来。 如今,他们在吉林,在风雪之中,昼夜不息,步履不停,用无声的行动告诉我们: 疫情虽猛,别怕!我们一直在。 因为,我们是中国医护。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linshengzx.com/jlys/15443.html
- 上一篇文章: 吉林传染链再延长新增4例,确诊人员曾给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