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宋以前民间腊八节日食品中无任何粥类。随着佛教的世俗化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佛教的粥和民间的腊八在宋代开封完成了契合。具体到空间的发祥地,就是东京开封。历史上记载腊八粥的最早文献,公认的就是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出自寺院的是七宝五味粥,出自民间的是果子杂料粥。在后代腊八粥的流传中,一个突出现象是各地一致认定源自宋代及汴京。从清朝末期开始,逐渐被改造成当代各地不分季节普遍食用的八宝粥,完全摆脱了佛教的色彩。腊八粥使粥由果腹变成了享受,由单纯的物质现象升华到了复杂的精神现象,由粥食升华到粥文化。一碗粥的经济史,凝聚了一个朝代首都的某种精华,折射了饮食文明综合集萃、发扬扩散、简化变质的某种模式。

“腊八、祭灶,年下来到。”[年下的“下”,在开封话中音“谢”。]这首流传千百年、至今仍在传唱的童谣,表明腊八作为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是春节的前奏。不仅如此,其自身也饱含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独立性。在北宋以来很长的历史时期内,腊八节的一个基本内容和表现就是腊八粥。

关于腊八粥的起源,民间有多种传说。其中之一是源于南宋初的开封朱仙镇: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时,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广大民众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千家粥”后,恢复了体力与信心,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出于对忠臣的怀念,人民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民间传说当然不是历史事实,但提示了宋代开封与腊八粥的关系。

腊八节起源于很早的先秦时期,与开封并无关联;粥的起源更早,应当是人类最早的谷物烹制食品,也与开封无关。这些源流早有学者研究论述,多成常识,不必在此赘述。至于二者合一的腊八粥,则与开封密不可分,学界虽多有涉及,但均属沿袭成说,或泛泛而谈,或点到为止,未见从学术角度展开研究论证。[例如伊永文先生指出:“据广益书局《古今笔记精华》卷二《事原》、明陈耀文《天中记》诸述腊八粥始于宋,为世所公认。”(孟元老著、伊永文笺注:《东京梦华录笺注》卷一0《十二月》案语,第页。)窃以为这两部史籍尚不足证实腊八粥始于宋,更何况均为后代的二手材料。]本文试作探讨,以论证并阐述有关问题。

一、粥及腊八的源流

粥是中国最早的谷物熟食品,相传黄帝“始烹谷为粥”。[(宋)高承:《事物纪原》卷九《粥》引《周书》,第页。]随后便成为最大众化的日常食品,因其综合性最强,包括了主食、副食和汤,蕴含了各种味道,营养丰富,而且烹制简单,便于食用。在长期的烹制、食用实践中不断改善发展,使粥的种类非常丰富。清人黄云鹄专作《粥谱》,以主要原料划分,列举谷类粥品五十四种,蔬类五十种,蔬实类、?类、蓏类二十九种,木果类二十四种,植药类二十三种,卉药类十八种,卉药类(?)二十六种,动物类十三种,[(清)曹庭栋、黄云鹄撰,邱庞同注释:《粥谱二种》,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年版。“卉药类”两出,疑有误。]共计二百三十七种,可谓洋洋大观。尤其是在饥荒年间,无论官方还是民间,救济灾民的常规手段就是施粥,更属救命之粥。

长期的食粥经验,使人们另外发现了食粥的高层次功能。如有养生作用。苏轼在一书帖中对食粥赞不绝口:“夜坐饥甚,吴子野劝食白粥,云能推陈致新,利膈养胃。僧家五更食粥,良有以也。粥既快美,粥后一觉,尤不可说,尤不可说!”[(宋)费衮:《梁溪漫志》卷九《张文潜粥记》,西安:三秦出版社年版第-页。]指出粥有助于消化排泄,而且养胃,令人感觉非常舒适。张耒也有记载:北宋名宦张方平喜爱喝粥:“每晨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脏腑相得,最为饮食之良。妙齐和尚说山中僧,每将旦一粥,甚系利害,如或不食,则终日觉脏腑燥渴,盖能畅胃气,生津液也。今劝人每日食粥,以为养生之要,必大笑。大抵养性命,求安乐,亦无深远难知之事,正在寝食之间耳。”[(宋)张耒:《张耒集》卷五0《粥记赠邠老》,北京:中华书局年版第页。]认为既有补益,又能滋润肠胃口腔,是养生的重要方法。非但如此,粥还可以当药直接治病。西汉名医太仓公淳于氏意,在为齐王治“阳虚侯”病时就使用了粥:诊断“以为痹,根在右胁下,大如覆杯,令人喘,逆气不能食”,处方是“火齐粥”:“即以火齐粥且饮,六日气下;即令更服丸药,出入六日,病已。”[(汉)司马迁:《史记》卷一0五《扁鹊仓公列传》,北京:中华书局年版第-页。]获得了良好的疗效。更有辅助疗效。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的“桂枝汤”验方,即特别交代“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汉)张机撰,上海中医学院伤寒温病教研组校注:《伤寒论》,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年版第3页。]热稀粥可以促进药物及早被吸收并发挥治疗作用。明代高濂《遵生八笺》是我国古代养生学的主要文献之一,专列《粥糜类》三十八种,其中二十三种明确标出具有医疗或养生功能。[(明)高濂:《遵生八笺·粥糜类》,成都:巴蜀书社年版第-页。]

相比民间而言,佛教对于粥的重视程度和依赖、推崇程度更强。主要标志有四点。

其一,佛祖因食粥得救而成道。相传释迦牟尼经六年苦行但仍无法悟道,有一天,因劳累饥饿过度而晕倒。幸亏一个牧羊女将携带的杂粮加上野果,临时用泉水熬煮成乳糜状的粥喂食,才恢复了体力,便在河里沐浴后坐在菩提树下沉思,终于在腊月初八悟道成佛。故而在佛教中,粥又称“药食”,具有医疗、救生以及神圣的色彩。

其二,佛祖总结食粥十大益处并向众僧尼推荐。佛经记载:“佛在舍卫城,时难陀母作食,先饭比丘,后自食。复作釜饭,逼上饭汁自饮,觉身内风除,宿食顿消。由是多水少米合煎,复用胡椒、荜茇,调和奉佛。所以佛听比丘食粥,有十种利故:一、资益身躯,颜色丰盛:二、补益尪羸,增长气力;三、补养元气,寿算增益;四、清净柔软,食则安乐;五、滋润喉吻,论议无碍;六、调和通利,风气蠲除;七、温暖脾胃,宿食消化;八、气无碍滞,辞辨清扬;九、适充口腹,肌馁顿除;十、喉吻沾润,渴想随消。谓粥有如是利益,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其饶益行人是愿,表因。果报常乐表果。谓施主以十利之粥供养者,必当感证涅槃妙果,而获常乐我净四德也。”[(清)书玉:《毗尼日用切要香乳记》卷下《受食门》,续藏经,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年版第册第页。]与牧羊女之粥一样,此处似说明佛教之粥的创制始于偶然。佛祖随即既详细分析又高度概括了食粥的十大养生作用和修行功能。毕竟是宗教,擅长具体分析和理论归纳,与传统文化相比,对粥的认识更全面、深刻。

其三,有严格的粥法及制度。所谓“粥法者,佛听食八种粥:酥粥、油粥、胡麻粥、乳粥、小豆粥、摩沙豆粥、麻子粥、清粥;啜时不作声。是名粥法。”[(后秦)北印度三藏弗若多罗译:《十诵律》卷五六《比丘诵》,大正新修大藏经,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年版第23册第页。]当时规定了八种粥可以食用,喝粥时不准有“呼噜”的不雅响声。至于粥的稀稠标准,佛祖也有明确的要求:“佛告邬波离,若粥新熟竖匙不倒,或指等钩画其迹不灭,食此粥时,名为足食。”[(唐)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卷三六《足食学处第三十四》,大正新修大藏经,第23册第页。]粥煮熟后竖着插入一调羹即勺子而不倒,或者在粥上划痕迹不随即消失,证明是稠浓之粥,食者可以吃饱顶饥。否则为稀薄粥,不可食用。佛经中见到的粥品很多,有油麻粳米豆粥、乳粥、沙糖酪饭根果乳粥、粳米乳粥、奶酪粥、酥粥、蜜粥、沙糖粥、乳糖粥、五谷粥、胡麻粥、油粥、小豆粥、摩沙豆粥、麻子粥、清粥、三辛粥、白粥等等。

其四,粥是寺院固定的两顿主食之一。僧人一般每日二餐,即早粥晚饭。个别寺院有每日两粥一斋者,即夜间加顿夜粥。僧人自谦称“粥饭僧”,意思是只吃粥饭而不努力修行的僧人,与民间“白吃饭”之语相同。俗语“僧多粥少”,即表明粥是寺院的粮食象征与生存保证。这就使粥在寺院中有着特别的地位:如有专用炊具粥镬、粥篦、粥钵等,餐厅叫粥堂,寺院的粮田则称粥田。显然,寺院的粥比民间更常规,更规范,一定程度上具有象征意义。

中国民间之粥与西天传来的佛教之粥,在寺院中自然融合。五代时江西豫章观音寺僧齐己,专作《粥疏》云:“粥名良药,佛所赞扬。义冠三檀,功标十利。更祈英哲,各遂愿心。既备清晨,永资白业。”[(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九二一,(五代)齐已:《粥疏》,北京:中华书局年版第页。]粥是佛祖赞赏的优良药食,既有布施之义,更有十大利益,不仅可供晨膳,还有利于善业。在唐末五代时期的敦煌寺院中,腊八期间制作名为“药食”的粥。“寺院在腊八节在饮食方面主要是煮药食,行事方面主要是祭亡人,如祭拜吴和尚。寺院的腊八药食材料主要是油、酥、面煮制而成,是半流质的粥状食物。……腊八煮的药食可能是用来供养佛祖的,不是给一般僧众或造食人吃的。可能当时敦煌寺院的经济条件有限,不足以造大量的食物供给寺院僧众,仅用于献贡佛祖。”[王维莉:《唐五代宋初敦煌寺院四时节俗》,西北师范大学年硕士论文,第37页。]这些情况表明,最早的腊八之粥是纪念性、象征性的,只限于寺院,而且主要是供奉佛祖的祭品,不但没有传播民间,即使僧人也未必能享用。就其渊源来看,腊八药食早已有之,敦煌寺院既不是最早,更不是唯一。另有研究认为:“唐代腊八日,寺院有‘煮药食’的习俗。药食是用油和面和在一起,进行炒制而成。它应该是腊八粥的前身,唐代只限于寺院的僧人腊八食用……在唐代腊八节还只是佛教的节日。”[高志宏:《腊八节的历史变迁与现代转型》,中南民族大学年硕士论文,第13页。]所谓“只限于寺院的僧人腊八食用”是推测,并无史料证明;至于说“在唐代腊八节还只是佛教的节日”也不确切,唐代的腊八在佛教界并不成节,或者说并不叫腊八节;至少在南北朝时期民间就已经隆重欢度腊八节了,与佛教并无关系。而对每天都喝粥的僧人来说,腊八这天的粥并不稀奇,只是品种、名称不同而已。

二、宋代开封首创腊八粥

首先,有必要追踪的一个问题是:宋以前的腊八,除了应农时制作饮食外,节日的专门食物是什么?

在宋代以前,节日时令食品中并无粥食,毕竟其过于普通寻常。即便是腊八节,依然如此。传统礼俗的渊薮无不源于先秦时期,腊祭也是。《祀记·郊特牲》载:“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即年终祭祀的蜡祭是将所有收获物品敬献于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腊日是腊八节的雏形。虽说腊八粥是合八方食物共煮一锅,有合聚万物之意,是古代腊祭的遗意,但当时并无此举,是后人的附会。就其仪式祭品而言,远远多于各种谷物、果品制作的粥。及至汉代,史书中有了民间情况的记载:“腊者,岁终大祭,纵吏民宴饮。”[(汉)蔡邕:《独断》卷下,丛书集成初编,第24页。]即当天祭祀后,百姓可以大吃大喝一场,虽不详所吃具体为何物,但一定是以肉为主。腊日各代不统一,南北朝时期的南方地区,开始以“十二月八曰为腊曰。……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沐浴转除罪障。……其曰,并以豚酒祭灶神。”内容是沿袭先秦以来的风俗。[(南朝梁)宗懔著,姜彦稚校辑:《荆楚岁时记》,长沙:岳麓书社年版第53-54页。]腊八主要活动是击鼓驱疫,民众的节日食品,自然是祭祀过后的猪肉和酒了,前言汉代的“纵吏民宴饮”当即如此,并无特别之处,其他所有节日均是这类酒肉。一直到唐代才见到专用食品:作为东都的“洛阳人家……腊日造脂花餤。”[(唐)冯贽:《云仙杂记》卷一《洛阳岁节》引,丛书集成初编,第5页。]所谓的餤,就是有馅的饼类,属于具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的节令食品,惜生命力不强,并没有到流传后世。洛阳是距离开封最近的都市,唐代是距离北宋最近的朝代,腊八期间,并无任何粥类的影子。

佛教的粥和民间的腊八,长期以来各行其是,互不交叉。二者的契合是佛成道日,又称佛涅槃日、佛诞日、浴佛节等。但如此重大的日子由于历法的转换以及记载不同,各地时间却不统一:蒙古族、藏族地区以四月十五日为佛诞日,北方汉族在十二月初八,南方不少地区是四月初八。其中以十二月初八即腊八最普遍。随着佛教的世俗化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两者在宋代开封完成了契合。

腊八节施粥

首先应当肯定的是,腊八粥始于佛教。明代学者周祈指出:“腊日始于殷之清祀,汉以后以运墓为腊,无定日。腊八粥始于佛家,作五香粥灌佛。”[(明)周祈:《名义考》卷二《节令所起》,湖北先正遗书,第29页。]腊月初八的“药食”成为日常粥的添加剂,注入了神圣的内涵,走向民间。宋人称腊八粥又名“佛粥”,就是明证,如陆游有诗云:“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多病所须唯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今朝佛粥更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宋)陆游:《陆游集·剑南诗稿》卷二六《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第页。]腊月八日乡民互相馈送的“佛粥”就是腊八粥。

具体到空间的发祥地,就是汴京。北宋末期的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人王洋,有诗记载云:“腊月八日梁宋俗,家家相传侑僧粥。栗桃枣柿杂甘香,蓤椇芝栭俱不录。金仙托言成道时,不认饕馋借称目。谁谓毗耶清净身,何有尘埃更须浴。今晨雪屋梳白头,南邻与馈如素求。”[(宋)王洋:《东牟集》卷二《腊八日书斋早起南邻方智善送粥方雪寒欣然尽之因成小诗》,文渊阁四库全书,第册第页。]由此可见三点:一,最早喝腊八粥的习俗始于梁(东京开封的古称)以及东邻宋(南京应天府的古称);二,当时其他地方已经流传此俗;三,腊八粥又有“侑僧粥”之称,与“佛粥”一起进一步明确来自佛教。

历史上记载腊八粥的最早文献,公认的就是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

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队念佛,以银铜沙罗或好盆器,坐一金铜或木佛像,浸以香水,杨枝洒浴,排门教化。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宋)孟元老著,伊永文笺注:《东京梦华录笺注》卷一0《十二月》,第-页。]

史实表明,当天开封佛教寺院为纪念释迦摩尼成道日,举办了两项活动:一是浴佛会,二是向教徒分送腊八粥。这是寺院中佛教界内部的宗教事务,仅此还只是少数人参与、分享。而在并非“门徒”的广大民间,也家家自己烹制腊八粥食用,这才成为民俗。这里有两种名目的腊八粥:出自寺院的是七宝五味粥,出自民间百姓家的是果子杂料粥。

所谓“七宝”,是佛教用语,但究竟是哪七种珍宝,佛经中说法不一,大概泛指金银珠宝之类。应用到粥,概称以各种佐料合成之物,未必一定是哪七种食料。“五味”一般指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礼记·礼运》:“五味,六和,十二食,还相为质也。”郑玄注:“五味,酸、苦、辛、咸、甘也。”泛指各种美味:“五味使人口爽”。[(晋)葛洪:《神仙传》卷一《彭祖》,丛书集成初编,第6页。]佛教对五味另有一番解释,如以乳、酪、生酥、熟酥、醍醐五者比喻华严、阿含、方等、般若、法华涅槃五时之教等。不过这些理论阐述具体到粥里面并无多大意义,因为最广大的喝粥者理解的五味就是多滋多味。宋人吕希哲《岁时杂记》明确的记载予以补充:“十二月八日,佛成道日。僧家以乳、蕈、胡桃、百合等造七宝粥,亦谓之咸粥,供佛及僧道、檀越。”[(明)陈耀文:《天中记》卷五《冬》,扬州:广陵书社年版第页。]七宝五味粥中有奶、菌类、核桃仁、百合等,以咸、香为主味,而不是现代无味的白米粥和甜味的八宝粥。与唐代敦煌寺院中仅用腊八药食供奉佛祖的最大区别是,汴京的各大寺院大量熬制八宝粥分送门徒,将其佛教意义广泛传播,说明其实力雄厚,以及更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传递健康和希望
治白癜风银川哪家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linshengzx.com/jlyw/10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