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到来的腊月二十三是祭灶神也是过小年的日子。有“官三、民四、船五”之说,即官家二十三这天祭灶,民间二十四祭灶,沿海渔民二十五祭灶。祭灶的习俗传入东北后,把过小年和祭灶放在了同一天,过了小年就是大年。

灶王爷又称皂君、灶君、灶神、东厨司君等名。灶君的神像多种多样。有灶王一人独座的,有灶王爷和灶王奶奶两个人的,到了明晚期以后,男人娶妾之风日盛,灶王奶奶变成了两个,陪在灶王一左一右。民间供奉的多是一夫一妻;商店作坊等多供灶王一人,也许这与作坊中多是单身男性有关吧;大户人家多供一个灶王、两个灶王奶奶。

据考证,灶神最早的原型是黄帝和炎帝,这在《淮南子》《古周礼》等书中均有记载。古代神话中认为炎帝是火的大神,祝融是火神之臣,就封为灶君。《礼记》郑玄注等书说祭灶是祭祀老妇人的,“

灶神祝融是老妇”,这种说法更符合母系社会对火神崇拜的历史实际。也有说灶王爷是蟑螂,因为过去灶台上多蟑螂,能传染疾病,人们从畏而敬,就把蟑螂当灶神。民间还有很多传说,如说灶王是一个叫张郎的,他媳妇叫郭丁香,他把勤俭的妻子无故休掉后又醒悟,撞死在灶坑门脸上,故封为灶王。

祭灶习俗起源很早,从秦朝以前的《礼记》中就有了记载,是七祭或五祭之一。五祭是祭土地、井、门、路、灶,是古代先民对人们基本生活衣食住行方面神祇的祭祀,两汉以来祭灶之事就非常普遍,唐朝时广泛流行。

东北原住各少数民族的先民从学会使用火后,生活条件大有改善,他们也敬火神,如满族萨满女神中,就有火神“托亚拉哈”。她的形象是獾皮、虎目、兔耳、豹须、猞猁尾、鹰爪,她从天神那里偷出火种带给人间,从而使人间有了火。“托亚拉哈”是满语,火女的意思。寒冷的东北,有了火才万物复苏,人们吃上了熟食。东北祭灶也源于祭火神,祭灶习俗应该在唐朝渤海时期或金朝掠了宋朝二位皇帝押来北方时就传入了。上自天子,下到庶民,家家户户都要供奉灶王。灶王爷的神像是一张套色水印的木版画,多由关内批发而来,本地少有印制的。一般为三色、四色,很少有五彩的。灶王像中多配画有灶王升天骑用的神马,东北供奉的纸制神祇有的是中间留一个白空格,写上什么神就算是供了什么神,这种神像叫“神码子”,所以灶王像也叫“灶王码子”。有的灶王神像手中一手拿着善罐,一手拿着恶罐,据说灶王要将这一家每一天所做的善恶事写在纸条上,扔入罐中,以备年终向玉皇大帝汇报。

灶王神像多有对联和横批,联语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人间司命主,天上奏功臣”等,横批为“东厨司命主”、“一家之主”、“人间监察神”等。从神像上我们也可以看出灶王爷的职能,第一是保家中平安,灶中有火,火有功过,易惹火灾。尤其吉林过去是木城,到处是木头,经常失火,故有“火烧船厂”之说,火灾最大一次曾烧掉半个多城市,所以吉林人几乎家家必供灶王;第二是监察这一家人的善恶之事,然后上天庭向玉帝汇报,从而劝说人们多作善事,不做恶事;第三是保佑五谷丰登、家畜兴旺,而使锅灶中常有富裕的吃食。灶王像前还有大钱、聚宝盆等,希冀人们在一年中发财,有的画中还有麒麟送子等,使灶王的功能又多样化。这些都是过去人们企望生活更加美好的心理反应。

祭灶活动由男人主持,故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说,家中无成年男人的,就由大男孩主祭。祭祀的程序大同小异,过年忙年的谚中有“二十三、送灶王”,“二十三、糖瓜粘”的说辞。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先是在灶王像前摆供,供品有灶糖,也叫关东大块糖。这是一种东北民间自制的饴糖,块很大、很黏,在供之前要在灶王神像的嘴上抹一下,说是粘灶王嘴,不让他上天乱说话。俗话不是说“吃人嘴短,拿人手短”吗。供品中还有秫秸扎的小马、小狗、鸡,马供灶王爷上天骑用,狗是带路的,鸡是掌握时间的,再在马嘴和狗嘴前摆上一个小水罐、一个小粮罐,准备路上吃喝的。

二十三晚上人静之时,要焚香、磕头、放鞭炮。先把灶王像从墙上揭下来烘干,连同供品一起放在灶坑门或院内烧掉,有的人家抓一只活蟑螂当马,在它背上用饭粒粘上灶王像一起烧。这个活动叫送灶王神上天。在烧祭过程中,还伴有一套说辞:“上天后好语多说,坏话少说”,“灶王上天堂,多说好,少说坏,五谷杂粮全带来”。

流行于吉林和永吉地区的歌谣则是:“灶王爷,本姓张,骑着马,挎着枪(筐),秫秸草料备停当,送你老人家上天堂,见着玉皇说好事,明年下界降吉祥。”等到腊月三十半夜时分在院中摆上供桌和供品,焚香礼拜放鞭炮后,连同财神等将诸神一同请回,也就是将各神像供到应供的地方,灶王像仍是贴到锅台后北墙上,再摆上供品,就算新的一年里应值的灶王上任了。正因为从二十三到三十这几天诸神都上天了,民间无神管理,所以这些天内诸事可行,不犯忌讳。人间有了神,才有了诸多忌讳,这也是神文化的一个侧面。

祭灶王和祭祀其他神一样,是敬神、畏神、娱神、贿神,用灶糖粘灶王嘴就是贿神的行为。神受人敬,又使人畏,于是就用各种手段去贿赂他,这是先民在人类精神文明不开化时期的必然表现。这一天因为是过小年,是一年中最后一个节日,外出的家人也基本都回家团聚了,家家要吃饺子,并正式开始忙年,准备过年的一切事宜,祭神的同时,也是人与神共同享用。很多文人也对祭灶活动留下了诗文,如清末沈兆禔在《吉林纪事诗》中就有一首写祭灶的:“祀灶糖糕并酒肴,新年来到小年交,丰储饮食资中馈,饽饽蒸齐水角包。”

祭灶活动在民间一直坚持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才基本消失。虽然是迷信活动,但也是在落后的农耕时代人们祈盼过平安、幸福、安康日子的一种愿望。(消息来源/江城日报,年1月27日05版,作者/江汉力)

本文转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linshengzx.com/jlyw/10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