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语感情感美感文言文教学现状及
语感情感美感——文言文教学现状及对策之我见 蒋逸礼 摘要:在文言文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中,我们逐渐认识到通过诵读,重视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是文言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培养语感的基础上,深入文本的情感,享受文言文的美感,这才是文言文教学的理想模式,才算最大限度发挥了文言文的迷人魅力。 关键词:文言文、语感、情感、美感 新高考改革下,高考压力依然存在,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还是呈现异化:文言文词法、句法的教学,即文言文实词、虚词、句式被奉为教学和学习的重点,形成了以落实字词句为目的的“串讲式”教学模式,有血有肉的作品却被冷漠地忽略掉了,更何况面对以农村学生为主体的班级,学生文化积淀较少,学习起来举步维艰,一堂课下来,常常学生集体失语,教师自言自语。至于传承文化、形成底蕴、汲取民族智慧、现代眼光审视,就更无从谈起。 当然,我们也不可否认,文言文年代久远,今天的中学生对其中的部分字词(包括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语法习惯(主要是文言句式)等都相当陌生,所以在教学中夯实学生的古汉语基础知识仍然特别重要,这也是培养学生们独立阅读浅易文言书籍能力的关键。但以前单纯由教师讲,学生听、记的教学模式已不足用,也引不起学生的兴趣,课堂效果不容乐观,甚至适得其反,使得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不仅提高甚慢,反而使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产生了畏惧心理,甚至产生厌恶感。更为严重的是,老师枯燥的讲解,使原本充满生气的文章变得索然无味,学生根本无法体味到文章本身的魅力,老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最终导致的结果是,知识点未落实掌握,兴趣也荡然无存。 文言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高中语文新课标》对文言文提出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同时也提出“对文言文阅读的评价,重点考察借助语感和必要的文言常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要考察学生对传统文化是否热爱和有兴趣,在文言文阅读中能否有意识地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国文化精神。评价要有助于学生确立古为今用的意识,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目标要求更高了,将其上升到“传承文化,形成底蕴”的高度;文言文的教学范围更宽了,要求“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理解,用“现代的观念”进行审视;文言文的学习过程更灵活了,要求在阅读实践中学习并运用词法和句法。基于此,学界就如何进行文言文有效教学展开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在此,先摭拾部分观点加以阐析: 杨扬老师在《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对新课改下文言文教学的点滴思考》一文中指出:文言文教学成了少慢差费,学生谈及色变,老师无可奈何!杨扬老师建议通过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走上讲台;强化学生参与意识,通过举办各类课外活动等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最终做到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 张瑜老师在《高中文言文的“教”与“学”》一文中明确提出要构建生动而充实的课堂,就必须加强教师自身的古文修养,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举例讲《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这样的文章时,可以先给学生介绍几位历史上的谏臣,被挖心的比干、被追杀的赵盾、被流放的屈原等等,这些忠臣直谏敢言的下场,会使学生对批龙鳞逆圣听的邹忌和触龙的故事更好奇,更感兴趣,从而认真学习课文,在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学习方法后,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杨永玲老师在《高中文言文学习指导》一文中也提出要激发学生兴趣,多读多背,注重积累,金薇在《高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策略初探》一文中强调:诵读式教学唤醒文本的生命律动,体验式教学驶向彼岸的意义之舟,对话式教学心系对方的生命关怀,并将这三种手段相结合从而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情感,点燃学生的兴趣。 陈海清先生在《自助餐式文言文教学探索》一文中提出“自助餐式文言文教学”,其方法就是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力自拟思考题,探索尝试,自行自能解决若干问题。由学生进行自选、自动、自主的学习,学生的兴趣自然就高。教学基本流程是:自主学习(质疑)—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师生、生生交流(释疑)。 凡此种种,挂一漏万,在此就不一一而足了,所有老师都一致认识到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性,但是,事实上,文言文教学常常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这一切都是不争的事实,是文言文教学现状的真实存在。其实钱梦龙先生早就指出:对文言文的教学属于语文教改的一个难点,即便在对语文教学改革非常热烈的时期,在文言文的教学方面也仍是一派荒凉之景。这一现象至今仍未终结。结合自身教学状况,说一千道一万,对文言文教学也是颇为苦恼和无奈,但是正因为一系列困难的存在,才使得思考变成更有意义,个人以为,文言文教学不外三感:语感、情感、美感。 一、培养学生语感,读出己见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这一点至关重要,吕叔湘先生曾提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同时,“语感”一词,也首次出现在初高中语文新课标中。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是语文教学特别是文言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培养语感?一言以蔽之:读。而且,对于文言文必须是多读,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不管你是采用学生自读、教师范读、录音范读,总之,就是大量读,同一篇文章反复读,或许,有人会说这样很枯燥,我相信:成功就是将简单的事情重复做。读,是最简单但也是最实用有效的方式。而且在读的过程中,对文本就会有新一层的理解。 以个人为例,在反复读苏轼《赤壁赋》的过程中,对“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一句产生强烈的画面感,仿佛自己已身临其境,在那样清朗的夜晚,纵一苇之所如,真正体会到生命个体的短暂有限和自然宇宙的浩淼无边,去掉无心缚,还归大自在。 再以《项脊轩志》为例,有老师说:文章感觉很散,东扯一句,西拉一句,没个头绪,让人觉得乱纷纷,无从把握。此言诚然,记得当年读第一遍时,也是感觉到纷繁错杂,莫知所以,后来反复诵读,每读一遍,感喟随之加深,盖归有光此文纯出自然,本乎性情,记事言人,体现本性,一言一动,俱见常情,非为某事而作,非乃刻意而成,盖源于性情,实出本性,故其文字如清茶,细品而知其妙,而又难言其所以妙,故曰非奇非妙,自然高妙。诸如“内外多置小们墙,往往而是”,其中“内外”、“多”、“往往”,区区五字道尽大家族分崩离析之衰败,及“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前六字,写家人关系裂痕,各自分立,尤得入木三分,未有一言提及矛盾,而处处包含心酸,一则家丑不可外扬,二则就中滋味亦非三言两语可尽,非大手笔,无隐忍心,安能至此?非有一番心酸经历,又安能如此含而不露诉诸纸上?数读之后,为之惘然,心有戚戚焉。 在高考前面,语感如果说得功利些,就是看到一些意象时,出现应试式的解读,甚至有这样的套用:“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这些未必是万无一失的套用,但也不能简单加以否定,至少让学生是有了一个概念,有了一个初步但机械的语感,虽然学生限于人生阅历还不能去深入理解,但是课本所选文章都是传世佳品,历久不衰,数读乃至熟读,让文字铭刻在脑海中,烙印在记忆里,随着时光的流逝,生命体验加深,再去回味,其文学、美学价值就体现出来了。 二、体味文本情感,悟入为要 文言文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能够跳过语言文字的障碍去熟读已经不容易,至于理解把握其中的情感,更是难上加难,那就需要老师在授课前对文言文的情感有深入把握,这样才能在授课过程中最大限度体现教师自身特色,进而引导学生体味文本情感,我们知道,教学本身就是教师文化修养的展现、人格人品的折射。教学中教师的一言一行要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对一些优秀的文言警句、经典篇章、段落要熟记于心,恰当地运用于教学,穿插于知识点的讲解之中,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不仅让学生从文本中感受文化底蕴的丰厚,也避免了课堂的死气沉沉,而且从教师的教学中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这样一来,学生就能震撼于教师的才学,那学习文言文的过程就自然变得生动而有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是也。 在讲解《项脊轩志》“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一句时,穿插京兆画眉,举案齐眉的典故,简单的文字却让夫妻款款之情跃然纸上,是“红袖添香伴读书”的最好解读,可谓“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其妻转诉小妹语“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小妹天真烂漫,历历可见,宛在眼前,然才子佳人未能永年,六载恩爱,一朝缘尽,天人永隔,福薄至斯,怎不令人叹惋心哀,为之扼腕,顺带提到冒襄于《影梅庵忆语》中回忆与董小宛相处时光,一句“余一生清福九年享尽,亦九年折尽”,再联系初中学过的沈复《浮生六记》相关内容,情感悟入自然就更深一层,而这种情感高中学生也是颇有兴趣了解的。 又如在赏析《登高》时,教师用低沉的语调诵念:“在一千两百多年前的秋天,九月重阳前后,在长江边的夔州上,狂风凛冽,日色惨淡,高旷渺远的天空显得肃杀而萧瑟,呼啸的风声夹杂着猿的哀鸣,凄冷的风里盘旋着鸟的身影,因为水位下降,江中小洲显得冷清,白沙裸露在江面。这时,一位老人步履蹒跚地走上山来,只见他衣衫褴褛,容貌憔悴,蓬头垢面,此时的老人,已经是疾病缠身,到了“右臂偏枯耳半聋”的地步。重阳节是一个登高祈寿的节日,可老人历经坎坷,穷愁潦倒,贫病交加,已到了风烛残年,站在高处,面对着肆虐的江风,满山的落叶,一身的疾病,轻轻地喃喃低语,他无力把握但依然尽力颤抖地挣扎,踽踽独行中,他内心愁肠百结,却为我们留下了千古名篇。”随后教师进行配乐朗读,把学生引入诗歌。 悟入是灵感,是电光石火的一瞬间,更是一种想象的体现,用时下的流行语就是“脑补一下画面”,如何营造画面,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学生悟入以后,解读文本情感自然水到渠成,毫无阻滞。 三、课堂经营美感,变动调整 在疏通字句、顺利诵读的基础上把握了文言文中蕴含的情感,也就是落实了三维目标之一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学生真正感受到了作品的美感,这就需要课堂不拘泥于形式,更注重新课改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在这样的形势下,条分缕析的文言文教学方式已不足取,完全把学习的任务放给学生,学生囿于自己知识视野、能力水平又不能对课本读深读透,所以我们必须去探究新的符合课改要求的教学方式。 或许,从根本上说,只有当我们本着新课改精神,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容许学生存在自身特色的思考,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文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为目的时,我们才能从各种手法的综合运用中找到文言文教学的门径。 提到屈原,高中生本能会想到独立不迁的人格魅力、不同流合污高洁的品行,所以在解读《离骚》时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真正去体验文本中屈原为自己理想而献身的殉道精神,感受屈原对高尚人格的不懈追求,领悟屈原对自身价值的充分肯定,而不仅仅只是让学生单纯呆板的套用分析,以一种固定的模式去理解,习惯性的思维去看待。 课后有学生提出:“屈原自恋,把自己各方面夸得这么完美,而且穿着装饰感觉还有些女性化。”我让学生在课堂充分讨论,让他们亮出观点,找出依据,说明理由,学生一反往常对文言文相对冷漠的情感,积极参与,在学生充分解读的基础上,最后我亮出观点:“屈原是对自己道德人品的自恋。一个人对于道德人品越自恋越能表现出一个人的高尚节操,我们说一部中国文学史可以说是一部中国文人的人格史,我们刚刚学过的《指南录后序》里的一句‘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虽然是众人的话,但也无形中流露了文天祥对自己道德品格的自行,初中学过的《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些都是我们所熟知的,这些都是包含了文人对自己道德品格重视,也堆砌了古典文学的辉煌,让文章充满了一股气,就是‘文气’,这种气度所潜藏的力量就是人格魅力所在,我经常和学生说文字是有生命的,有张力的,是在不断跳动的,可以穿透时间和空间,达到直接对话。所以说前辈贤人的经典是要用生命去读的,以生命对生命,以真诚对真诚,才能真正领悟和感受那份不受阻隔,延绵不绝的文化血脉。” 通过对屈原自恋的讨论,让学生明白屈原对祖国的爱不是如大家开始认为的那种模式性的简单,而是一种发自内心,是全方位的,是渗透进生命的,是对自己价值的充分肯定,其实爱国不全是靠轰轰烈烈体现的,而是一种从内心深处真诚美感的流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关于祖国的豪言壮语和崇高理想在我们学生的意识中不要变成响亮的然而是空洞的辞藻,不要使它们由于一再重复而变得黯然失色、平淡无奇。让孩子们不要去空谈崇高的理想,让这些理想存在于幼小心灵的热情激荡之中,存在于激奋的情感和行动之中,存在于爱和恨、忠诚和不妥协的精神之中。” “读”是培养语感的基础,让阅读成为习惯;“悟”是体味情感的关键,由灵感激活经典;“变”是经营美感的手段,把课堂还给学生。三位一体,再将教师、学生、文本三者紧密结合,文言文教学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经典迷人的魅力。 最后,我们还要承认,文言文阅读水平的提高并非靠一日之功,学生背诵的任务也不轻松,新修订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己有明确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语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浙江考试》规定的高考背诵参考篇目由古文和古诗词曲两部分,共24篇。此外,学生需要掌握个文言实词,掌握18个虚词,以及相关的文言句式,其掌握过程是相当艰巨的,实在是任重道远。 概言之,文言文教学对学生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需要坚守,坚守不是保守,积极的修正和合理的创新是坚守的必由之路。这条路虽说“路漫漫其修远兮”,但更应坚信“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教师有力的引导下,学生会真正喜欢上文言文,享受学习过程,而不仅仅只是应试。语文教学综合了人文性和工具性,文言文教学或许更应该落脚在人文性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王镕.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的思考与探索[D].湖北:华北师范大学, [3]吴中民.构建高效课堂的理念与方法[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 [4]张仁贤.启发教师的88篇教育反思[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5]赵国忠.让教师爱上教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linshengzx.com/jlyw/12742.html
- 上一篇文章: 张红宇做大做强中国农业,企业家义不容辞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