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與學術·叢文俊書法研究題跋文集》

作者:叢文俊

出版社:人民美術出版社

出版時間:年

定價:89元

內容簡介

《藝術與學術·叢文俊書法研究題跋文集》的作者在書法創作上,對三代秦漢隋唐文字遺跡普遍感興趣,有較長時間的臨習,各種書體均有心得,能做到入古出新。《藝術與學術·叢文俊書法研究題跋文集》是作者對自身多年的藝術歷練的一個總結,包含了作者對藝術的無限追求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可供相關愛好者閱讀學習之用。

作者簡介

叢文俊,年1月22日生於吉林市。年畢業于吉林大學歷史系考古學專業,獲學士學位;年畢業于南京大學漢語文字學專業,獲碩士學位;年畢業于吉林大學古籍所考古學專業(古文字學研究方向),獲博士學位。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篆書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書法院研究員,吉林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

在書法史研究中,他系統地梳理了考古及傳世所見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的文字遺跡,發表了一系列學術文章。主要有《論古文字體演進的字型基礎》《論繆篆名實及字體的考察標準》《文獻所見魏晉士大夫書法風尚之真實狀態考證》《關於高句麗好太王碑文字與書法之研究》以及出土碑誌考證等數十篇文章,著作有《商周金文》《春秋戰國金文》《中國書法史·先秦秦代卷》(獲第六屆國家圖書獎)《中國書法簡史》(光碟版)《書法史鑒》等。

《藝術與學術·叢文俊書法研究題跋文集》目錄

第一輯考史

上古金文書法的形質、美感與象徵/3

《保利藏金》銘文書法略說/14

新發現《漢巴郡朐忍令景雲碑》考/29

章草及其相關問題考略/37

《好太王碑》書法及其相關問題略論/47

民族文化的融合與《好太王碑》書法/54

北魏《趙謐墓誌》考/59

《魏廣陵王元羽妻鄭太妃墓誌》考/62

跋李瞻墓誌銘/67

《東坡題跋》“記與蔡君謨論書”證偽/68

關於書法史研究的若干討論——張公者對話叢文俊/72

第二輯論議

古代書法的“合作”問題及其介入因素/79

想像與意象表達:書法創作與審美的泛化對應關係/91

晉書妙在字外與唐書功在字內說論析/99

書法作品的文辭與風格——《蘭亭序》草稿的意義及其他/

藝術與學術/

技法——審美——風格表達/

書法創作、技法與“字外功”/

書法藝術——從學術關懷中尋繹——白謙慎對話叢文俊/

想像與學術研究/

第三輯時評

朱關田《唐代書法家年譜》評述/

寓於有益為物所樂——劉恒書法篆刻作品讀後/

羅繼祖先生哀辭/

關於《石鼓文》臨習的幾點建議/

古體新生任重道遠/

文化、傳統的缺失與困境——九屆國展古體書法評審印象/

“二王”與書法史傳承及其當代意義/

學術介入評審的意義——全國首屆行、草書大展評審觀後/

中國書法之現狀與未來走向的初步分析(提綱)/

當代書法創作的學術關懷/

傳統文化在當代的意義——讀書與書法學習、創作/

第四輯高等書法教育

書法研究與學科建設/

再論書法研究與學科建設/

三論書法研究與學科建設/

高等書法教育的社會化關懷/

當代書法教育的理論思考/

第五輯豐草堂題跋

一、古器物拓本題跋

(一)青銅器銘文、全形拓本題跋

題商盉全形拓/

西周史(上叔下皿)父鼎全形拓/

西周《南宮乎鐘》銘文跋/

西周《(左冬右戈)方鼎》銘文跋/

西周《牆盤》銘文跋/

題西周毛公鼎版刻全形拓/

題西周噩侯馭方鼎全形拓/

題西周兮仲鐘全形拓/

題西周虘鐘全形拓/

題西周虢叔旅鐘全形拓/

題東周楚公□鐘全形拓/

題東周陶鼎全形拓舊本/

題東周矢朐瓦盤全形拓/

漢尚方銅鏡跋/

漢方格四神鏡跋/

題四川博物館舊拓冷水沖型銅鼓/

題四川博物館舊拓麻江型銅鼓/

宋連年有餘鏡跋/

金許由巢父故事鏡跋/

金柳毅傳書故事鏡跋/

宋仙人龜鶴齊壽鏡跋/

宋仙人鶴鹿同春鏡跋/

(二)碑刻墓誌題跋

跋東漢肥致碑/

跋東漢刑徒墓誌/

漢巴郡朐忍令景雲碑跋/

題曹魏三體石經《春秋》殘石拓本/

題曹魏三體石經《尚書?多士》殘石舊拓/

北魏元詳造像題跋/

北魏景明三年李伯欽墓誌跋/

北魏龍門楊大眼造像跋/

北魏寇臻墓誌跋/

跋北魏龍門魏靈藏、薛法紹造像記殘拓/

北魏王皓墓誌跋/

北魏李瞻墓誌跋/

北魏趙謐墓誌/

跋北朝李思約墓誌/

跋崔宣靖墓誌/

北魏呂盛墓誌跋/

跋東魏劉欽墓誌/

跋東魏郭欽墓誌/

跋北齊陸盛榮墓誌/

跋北齊趙征興墓誌銘/

跋崔宣默墓誌/

唐苗挺墓誌跋/

大燕聖武元年盧勝墓誌跋/

(三)畫像磚石拓本題跋

漢畫像磚弋射收穫圖題跋/

漢畫像磚觀伎樂舞圖跋/

漢畫像磚迎賓圖跋/

漢畫像磚燕樂圖跋/

題漢畫像磚燕樂圖/

跋漢畫像磚燕居圖/

漢畫像石執笏門吏彩拓跋/

漢畫像磚斧車圖跋/

漢畫像磚車騎圖題贊/

漢畫像磚宴飲圖跋/

漢畫像石車馬出行圖彩拓跋/

漢畫像磚闕圖跋/

漢畫像石雙首神獸圖彩拓跋/

跋漢畫像石夔鳳人物圖/

題漢畫像石虹舞/

漢畫像磚群猴賀壽圖題贊/

題漢代畫像石/

跋漢畫伏羲女媧/

跋漢畫像得魚圖/

跋漢畫像舞鳳獻瑞圖/

漢海內皆臣磚跋/

跋漢瑞麟鳳磚/

漢四靈吉語磚題贊/

漢吉語日利印陶文/

新出土畫像磚禦車圖跋/

南朝畫像磚麗人行題贊/

南朝畫像磚飛龍在天圖跋/

南朝畫像磚南山四皓隱居圖跋/

南朝畫像磚天馬行空圖跋/

唐仕女畫像磚題跋/

跋唐瑞獸葡萄紋磚/

跋唐人線刻造像/

宋胡人牽駝磚題跋/

(四)瓦當題跋

題漢延年益壽瓦當/

漢四鹿紋瓦當題跋/

漢永受嘉福瓦當跋/

漢虎紋瓦當跋/

漢吉祥宜官瓦當跋/

漢奇字瓦當跋/

漢千秋萬歲瓦當跋/

題漢千秋半瓦當/

齊天齎半瓦當跋/

題君宜王侯瓦當/

齊天齎半瓦當跋/

齊天齎瓦當跋/

齊搖錢樹半瓦當跋/

題齊旦旦瓦當/

題齊平安瓦當/

齊千秋萬歲殘瓦當跋/

書齊大吉半瓦當後/

題齊大吉瓦當/

齊宜卿殘瓦當跋/

齊宮宜瓦當跋/

齊萬歲瓦當跋/

齊家富北海半瓦當跋/

齊四五百田瓦當跋/

齊萬歲富昌瓦當跋/

齊聖王長興瓦當跋/

齊日利常富宜酒瓦當跋/

齊四銖明樂萬歲瓦當跋/

題齊歲利半瓦當/

題齊祝君高遷瓦當/

齊早日君高遷瓦當跋/

齊君官公卿瓦當跋/

齊宜官瓦當跋/

齊大吉宜官瓦當跋/

齊吉祥宜官瓦當跋/

齊吉祥瓦當跋/

齊大吉富貴瓦當跋/

齊大吉宜子孫半瓦當跋/

齊大吉宜子萬歲瓦當跋/

齊大吉宜家萬歲瓦當跋/

齊千秋萬歲安樂無極瓦當跋/

齊長樂無極瓦當跋/

齊宜侯君王長樂未央瓦當跋/

齊長樂未央瓦當題跋/

齊皇天萬歲瓦當跋/

齊春秋萬歲瓦當跋/

齊延年半瓦當跋/

齊鶴舞延年瓦當跋/

齊千秋萬歲瓦當跋/

齊千秋萬歲之雲紋瓦當跋/

齊萬歲半瓦當跋/

齊千萬半瓦當跋/

齊秋歲半瓦當/

(五)佛教造像拓本題跋

題北魏龍門元燮造像/

題北魏龍門法生造像/

北魏延昌二年郭伏安造像跋/

北魏延昌二年郭伏安等造像跋/

北魏孝昌四年造像跋/

河南鞏縣石窟寺北魏造像後妃禮佛圖跋/

題河南鞏縣石窟寺北魏造比丘僧惠嵩像/

題河南鞏縣石窟寺北魏造比丘僧惠興像/

題河南鞏縣石窟寺北魏造像之供養飛天/

北魏太和三年劉元秀造像題贊/

北魏皇興五年佛背光造像題贊/

北魏造像題贊並記文辨偽/

跋北魏永平二年造像/

北魏正光六年曹望僖造像/

跋北朝佛造像小品/

跋東魏天平四年惠度造像/

西魏大統六年吉長命造像跋/

跋西魏大統四年魏文顯造像/

北齊卅人天宮造像記跋/

北周造像跋/

唐善業泥造像跋/

二、自書作品題跋

(一)對聯題跋

甲骨文車水、春雨八言聯(自撰)/

甲骨自天、如川八言聯/

甲骨老壽、文學七言聯/

甲骨采、問八言聯/

甲骨言行、文史八言聯/

大篆集義、好學八言聯/

大篆澄懷、解衣四言聯(自撰)/

大篆觀書、處世八言聯/

大篆與古、從心十言聯(自撰)/

大篆秦漢、廟堂八言聯/

大篆周禮、漢官七言聯(自撰)/

大篆駒光、蝶夢五言聯/

大篆文章、學術七言聯/

大篆勤能、儉以四言聯/

大篆世間、賢者七言聯/

大篆有書、無事四言聯(自撰)/

楚簡古文有書、無事四言聯(自撰)/

楚簡古文延年、富貴四言聯(集漢代吉語)/

楚簡古文靜坐、虛懷六言聯/

古文淡泊、虛靜四言聯(改撰)/

古文萬卷、十年七言聯/

小篆萬卷、十年七言聯/

小篆風搖、月照七言聯/

小篆黃逸、蔡清八言聯(自撰)/

小篆鳳翥、天真七言聯(自撰)/

小篆風聲、月影七言聯/

小篆書體、詩懷七言聯/

小篆閑吟、醉寫七言聯/

小篆得意、可人七言聯/

小篆雲淡、水流七言聯/

小篆西風、落日七言聯/

小篆深院、明窗七言聯/

漢篆妙筆、佳興八言聯(自撰)/

隸書倚窗、望月五言聯(自撰)/

隸書雲中、墨海五言聯(自撰)/

隸書窗前、簾外七言聯/

隸書觀書、作意五言聯(自撰)/

章草池煙、林雨五言聯/

(二)立軸、橫披、中堂、榜書題跋、小品

跋自作隸書軸/

跋自作草書後/

跋草書劄記/

行書高適《醉後贈張旭》詩跋/

題榜書守拙/

題榜書雲從龍/

龍瑞十二品

三、論書題跋

大篆自論書團扇/

行書自論書草稿/

跋松江本《急就篇》/

題王僧虔《書賦》/

跋雷簡夫《江聲帖》

行書跋蘇東坡《題筆陣圖》/

書東坡“書初無意於佳乃佳耳”後/

書蘇軾論書“通其意”語後/

題蘇軾《跋漢傑畫山》後/

跋東坡《書唐氏六家書後》/

跋蘇軾《評草書》/

跋東坡《記與蔡君謨論書》/

跋黃庭堅《自論書》/

書董其昌跋管道升《拜別項相帖》後/

跋董其昌論書法平淡絢爛之境/

書李瑞清《放大毛公鼎跋》後/

第六輯豐草堂學書自述

學書自敍/

我與經典/

妙在心手得在自適/

學書自敍

叢文俊

我對書法感興趣,可以追溯到寫大字報的年代,但懂得怎樣臨帖,已經是結束知青生活返城當工人以後的事了。當時,業餘時間非常少,練字倒很勤奮,練不成字的時候就讀帖,記憶點畫字形,揣摩如何用筆。苦於沒有老師指導,不得要領的地方太多了,可謂事倍功不及半。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上大學。

這期間,能看到的字帖有歐、顏、柳三種標準習字帖,翟雲升隸書《重修東海神廟碑記》,《歷代名臣法帖》中殘壞只剩下二三十頁的二王行草和《草字彙》,篆書是《說文解字》。能讀到的書是《各種字體源流淺說》、潘伯鷹《中國書法簡論》。我喜歡下笨功夫,在反復臨帖之外,通摹《草字彙》,往《新華字典》上移錄篆書,記了很多字形。我也喜歡看書,僅有的兩本書法著作看得極熟,可惜理解跟不上。沒想到的是,這種從一開始就能閱讀書法論著和抄錄字書的體驗,不僅有助於臨帖,也為日後喜歡文字學、從事書法研究結下不解之緣。

一九七八年秋,考入吉林大學考古專業,使我有機會認識于省吾、羅繼祖兩位先生,常去請益書法,雖然所聞零散,卻使茅塞頓開,知道怎樣獨立思考問題、怎樣讀書來嘗試解決問題。例如,昔日看人寫楷書,在點、橫直轉折處、鉤趯處等每每做反復的提按蓄勢動作,不明所以,對自己的寫法也發生懷疑。及至後來看到《雪庵字要》等大字書法理論,才知道那種方法叫“平移”,是榜書所特有的用筆或撮襟之法。如果用來指導臨寫普通楷書,就不合適,那樣會造成肥駑滯塞,影響到節奏感和風骨神采。兩位先生都善書,看他們寫字,一招一式,有板有眼,十分安靜從容。回到宿舍裏私下摹、仿,開始很不適應,於是展指空劃,心底想像著書寫。當我把點畫字形書寫的全過程連貫起來之後,所有的藏出、提按、疾澀、行止都變成了書寫的節奏旋律,書寫過程的本身就有了美感,過去讀書、臨帖中一些搞不懂的東西也隨之明朗,不再成為問題了。諸如《續書譜》講的看名家書法“無不點畫振動,如見其揮運之時”、古人論書名言“無垂不縮,無往不收”等等,都能有所感悟,毛筆的彈性也成為活力,開始學會傳達心意了。兩位先生的學術風格和書法見解對我的影響很大,像寫文章反對浮辭空言、提倡寫字要有“書卷氣”等,至今還為我所遵循。同時由於開古文字課,使我對書法產生了一種從源頭加以系統把握的渴望,並很快就付諸實施,如普遍的臨摹古文字字形、以盟書楚簡的筆順和筆法來復原金文大篆的書寫過程之類。儘管書法提高不大,面卻拓寬許多,認識也有了質的飛躍。

一九八二年春,考入南京大學讀研究生。我學的是漢語文字學專業,但導師侯鏡昶先生要我們搞書法研究,上書法史論課,實習考察也都是和書法有關的內容。對此,學校警告說書法與招生專業不符,寫書法論文不能授予學位。作為學生,自不免左右為難。好在我喜歡書法,又有餘力學文字學,多看點書,多練練字,也沒什麼不好。不過,畢業論文寫了文字學題目,先生不太滿意,認為我缺乏遠見。

三年的研究生學習有幾點收穫。一是有機會向程千帆等先生請教,體驗到與吉林大學頗不相同的學術風格和治學方法,對後來的發展極為重要。二是碩士論文寫隸變問題,從系統的文獻資料、現有研究成果的爬梳,到選取上千常用字做隸變、隸書正體化演進全過程的摹錄圖示,使我懂得了專精一體的書法學習與學術研究的真諦。三是以文字學為基礎,以書體演進為線索,全面整理商周至隋唐間的出土文字資料,多摹多看多想,得出許多關於書體演進的理論、建立書體考察標準、前期書法史研究方法及許多個案的基本認識,成為日後書法研究的良好鋪墊。四是借鑒了古典文學批評方法論的研究,開始全面思考傳統書法批評問題。

一九八四年底,研究生畢業後回到吉林大學古籍所,分配在古籍整理研究室。為了適應工作,我系統地學習了文獻學,閱讀了大量的乾嘉學派至現代的名家著述,更由於給研究生講“中國文字學”和“《詩經》研究”兩門課的種種努力,嘗到教學相長的甜頭,在考據和理論研究兩方面都有較大的進步,我的精力也主要放在學術上,練字很少。實際上,從上大學開始,興趣就轉向學術,基本不參加書法活動了。

一九八七夏,在職攻讀古文字學博士,開始新一輪的學術歷程。翌年,在人慫恿下,寫了一兩篇書法研究文章,蒙書界朋友們的抬愛,陸續相邀,遂至不可收拾,正式參加書法活動,結束了閉門讀書的日子。既要介入,就得去關心書法,把看作品、讀文章當成常課,臨帖也逐漸多了起來,新的體驗是以臨帖帶動、深化書法研究,以研究促進創作。無論各種書體,還是大小字,都要有實踐經驗,尤其注意與傳統書法批評中描述美感、風格的術語相結合,以期瞭解古人、貼近古人。這種體驗不限於學古,我也嘗試推及當代,各類出新的作品都要有模仿體驗,藉以瞭解作者的想法,以取得發言權。我對當代書法的嘗試有點危險性,稍不留神就跟過去了,也許是潛意識中有一種需要當代人認同的思想在起作用吧。所幸涉足不深,都嘗過了也就失去新鮮感,於是反思古代的經典作品之所以然,重新回到傳統。

一九九三年,所裏領導決定尋找創收的門路,讓我招書法研究生,進行了在歷史學科歷史文獻學專業下設“古代書法文獻與書法史”研究方向的學術論證。翌年,招收計畫內和計畫外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十幾人,正規、高層次書法專業人才培養工作從此開始,至今已經十年了。

這十年的教學很累,收穫也很大。一是教學相長,例如給學生講作品要能具體精微、準確生動,要把自己的書寫和審美經驗完整地表達出來,要把古人的見解在作品的評論中做好轉述和對應工作,講清楚古人是如何選如何選取批評的角度、如何從技法和點畫風格樣式進入形而上的層面並引入理論與價值判斷的、古人又是怎樣在文化的背景上凸顯書法美的意義的,等等。這樣一來,我的臨帖和創作的意圖也隨著變得越來越明晰了,我的許多創造性的書法研究如傳統書法批評的表達方式、詞群結構與詞群譜系、修辭與風格、話語情景、類創作問題等等,也都由此次第展開。當研究促進臨帖效果時,我幾乎有了脫胎換骨的感覺,自認為直到近年才真正懂得書法。例如前幾年有朋友稱讚我蘇味的行書,實際上《黃州寒食詩帖》我只臨過兩遍。臨帖而能化為己用,這是以前不敢想像的。二是上課講究系統、科學,重視學術規範,不能有任何虛假和粗製濫造;學術研究講究無證不信、孤證不立,要依照事實說話。當我把這種嚴謹的學風轉化為臨帖準則之後,對書法的理解隨著不斷的思考、探究而深入;轉化為創作思想之後,明確地要求自己搞清楚:到底需要什麼,能做好什麼,如何獲取不斷進步的動力。三是溫故而知新,集中一段時間看某一類作品,天天看,反復看,直到看出心得體會。我比較認同“師古而無俗韻”的話,問題是我們對古人、對傳統到底瞭解多少,能把握多少?記得前些年曾有一個討論的話題叫“高原現象”,實際上是自己的東西太多而早熟,如果善學古人,不斷地否定自我,本不會發生的。我的字距離所想還差得很遠,但肯於否定自我的勇氣一直都在,我相信自己還能進步。

受學術研究的影響,我把書法視為一個古今共存共榮的整體,古今各種書體都要練,那些尚處於變化之中的過渡性的書體也要練,樂在其中,學而不倦。當然,人的精力有限,不能樣樣精通、樣樣松,羅老生前就已經看出我貪多的傾向,常以“能精一體就好”為誡。我倒覺得,左右逢源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大有不到“黃河心不死”的意味。實在地說,我不急於成名成家,學書法要出於本心,妙在能悟,要在有得,功利當頭,難免自亂方寸。但是也有嘗試以後就放棄的,如甲骨文、北碑,刀痕太重,寫像了就沒味,活臨還沒有成熟的體驗和個性,先緩一緩再說。其他裝飾性較強的作品如商代金文、春秋戰國時期的鳥蟲作品也不臨,以免染上畫字的弊病。積累到今天,已經能嫺熟、準確地臨寫西周至兩漢間的金文、簡牘帛書、碑刻等各種書體和各類風格的作品,創作時也能自由地變化出新,而要脫略形跡並成就個性,做到“古不乖時,今不同弊”,還要繼續探索。同時,我也嚮往《書譜》“熔鑄蟲篆,陶均草隸”的理想境界,但在行草書的臨帖上還很不夠,有許多想法尚不能付諸實施,慢慢地來吧。我在楷書方面也下了不少功夫,令人不好意思的是至今還停留在“與古為徒”的水準上,待日後有了個性和新意之後再拿出來示人。

有人問我,搞學術研究講嚴謹科學,搞藝術創作需要激情,文章寫多了會不會破壞藝術感覺?作為學者,學風經常會影響到書風,實則根子在人,或許學者在書法的見解與追求上原本就與書家有所不同。我很早就注意到這個問題。例如,創作需要自然、放鬆,能做到“任情恣性”最好,如果在書寫中全是理性,把臨帖所得資訊全都調動起來,即使筆筆有來歷,也會以失掉靈感帶來的隨機性而缺乏變化和生動之美。換言之,創作中不應該以理性分別“物”、“我”,但憑精神貫注,以心意馭筆。這裏,藝術美所呼喚的是作者的“天性”,是平日所積資訊的變化組合,既不是功力的重複,也不能搞古法的再現。這種情況不限於書寫自由的行草書體,即便是工美的小篆也使講究風神性情的。我的經驗是:在確認寫某種書體、某種風格的作品之前,先調整好心態,調動情緒,使人與作品對應,決不能以不變應萬變。這個道理和演員要根據不同劇本而進入不同角色一樣。還有,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物質狀態中,但更為理想的是要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是生活在一種精神狀態中。治學要理性化,生活卻不妨藝術化。如果把這種體驗投放到藝術創作中,人也會成為一種鮮活的藝術品,甚至比那些純粹的藝術品更具有生命的本質意義。

要想做得好一些,還有兩個要素不能忽視。一是要富於想像,想像不限於作品藝術美的構成,還要能超越形式,為作品賦予文化的涵義,並使自我成為一種符號,凝結在作品的意義當中。我認為,想像就是創意出新,想像豐富,作品的面目也會豐富。不過,想像需要根基,不能異想天開,而要學會經常證偽。二是保持年輕的心態,童心也好。人都會逐漸衰老,但心不能老,人心若老,就會失去藝術活力。靈感也好,想像也好,都會隨著老邁的心而淡化消逝。有些藝術家能做到衰年變法,也是其心未老的緣故。

我不喜歡應酬,很少參加社會活動,事忙固然是主要的原因,但違心的應酬往往會破壞情緒,干擾正常的生活秩序。實在推託不掉,就想辦法儘早結束,只有坐到書桌前面,心才踏實,靈感才會紛遝而來。我沒有縱橫捭闔的能力,也沒有呼風喚雨的欲望,我只想看住自己,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三十多年下來,我的書法一直處於業餘狀態,眼下寫作的任務太重,希望在退休以前再寫出幾本有益於讀者的書,如果退休以後不再搞學術研究,進步還能快一些,所幸的是,人們對業餘作者的東西都會待以寬厚之心,不管有多少不足,都會原諒的。如果能以助人為樂,有以教我,就更好了。

二〇〇四年十月于豐草堂

(原載《書法》年1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linshengzx.com/jlzw/10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