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进来的地方。

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能源行业取得了不少骄人成绩,有一个好的开始;但也迎来一系列新问题、新形势,需要更多希望之“光”,照亮能源变革之路。

能源变革是一场接力赛,年的能源“接力棒”上也将留有年的印记。

在“储能”、“油气”、“火电”、“光伏”、“煤炭”、“核电”、“装备”等细分领域,中国能源报()也做了年度盘点。年要过去了,我们选在今天和读者一起回顾年能源发展大事与大势。

中国能源报编辑部策划

煤炭去产能放大招

调控利器仍待完善

2月初,《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的重磅发布,不仅确定了双5亿(3-5年退出5亿吨,减量重组5亿吨)目标,同时首次明文提出“按全年作业时间不超过个工作日重新确定煤矿产能”,旨在通过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以及有序退出过剩产能对煤炭进行调控。

钢铁煤炭去产能8个专项配套政策文件随即密集出台,加上《关于实施减量置换严控煤炭新增产能有关事项的通知》等细化指导性文件的“保驾护航”,煤炭行业在去产能的道路上“踩足了油门”。去产能很快取得实效,煤炭产量大幅下降,直接反馈在市场上的是煤价的上升——从6月29日开始,环渤海动力煤指数连涨18期,大卡动力煤综合平均价格直破元大关。同时,2.5亿吨的年度去产能目标任务也提前完成。

但煤价超预期疯狂增长,也使供求关系发生改变。相关部门开始启动抑制煤价过快上涨预案,多次密集召开会议应对煤炭局部供应紧张之势,放宽政策,力推市场化煤电长协机制。11月9日,环渤海动力煤指数开始转升为降并连续8周下降。

煤炭产能严重过剩,加上煤市供需失衡,有效发挥政府调控之力和市场无形之手的互动调节在市场化过程中备显迫切。

7号文支招煤炭去产能,提出多个调控利器。以个工作日为例,该政策的严格执行有效督促行业减产,结束了煤企“以量补价”的恶性竞争,但该政策引发煤价飞涨和多地煤炭供应紧张,在多次调控后效果仍不理想,调控思路开始有所改变。

方便管理,但不一定对各地煤矿企业是最优选择。在市场超预期变化情况下,该政策做出调整,根据不同矿井标准和条件进行等级划分,对科学生产、煤质好、成本低的先进产能矿井,适当放宽硬性规定。

业内普遍认为,利用好先进产能矿井优势条件,反而有助于提高竞争力。退一步讲,如果全面放开,是否还可通过其他手段譬如提高环保门槛来坚决淘汰落后产能?这些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

煤炭去产能还需要规避简单一刀切。无论从资源禀赋差异较大还是新老矿接续人员安置复杂考虑,在总体指导政策不变的情况下,还应因地制宜对特殊情况区别对待。此外,价格回升的甜头使本该退出的落后产能蠢蠢欲动,如何避免这些产能死灰复燃对安全生产带来隐患备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linshengzx.com/jlzw/13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