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连工作室 http://m.39.net/baidianfeng/a_9364899.html

作者简介:姚达兑,广东汕头人,文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现为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专业是近代基督教文献、翻译史和比较文学。近著有《耶鲁藏道德经英译稿()整理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斯宾塞福音:李提摩太译《大同学》及其对梁启超的影响

文/姚达兑

摘要:年梁启超在写作小说《新中国未来记》的同时,向中国读者大力推荐颉德(BenjaminKidd)的学说。颉德是当时非常著名的英国社会学家,与韦伯和涂尔干等人齐名。颉德所撰的带有乌托邦色彩的《社会进化》一书为其赢得了国际声名。该书面世不久,便有十几种语言译本,其中包括了李提摩太的汉译本。年,李提摩太将该书译为《大同学》,先在《万国公报》上连载,以回应严复的《天演论》。单行本同年也出版。该书对康梁等人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影响到了梁启超国家理念的形成。该书被时人戏称为“斯宾塞福音”。在颉德看来,理想的未来社会必定是一个符合社会进化的、有高度效率的社会,而这种效率来源于一种利他精神,该精神又源于基督宗教。因而,颉德实现未来的方案便是:社会进化(绝对竞争)+基督教(伦理关怀)=斯宾塞福音。颉德的思想对于梁启超的影响在于:梁氏承认了利他主义对共同体的必要性,以及这条公式的某种合理性。但是,他将颉德的“应用基督教”替之以“应用佛教”。这也能解释为何在年梁氏写了一系列的文章,以佛学术语来论证“小说界革命”和群治、佛学与群治的种种关系。

一、甲午之败与社会进化论

假如现在是十九世纪末,有一个外星人(星球客)来到了地球,先去与科学家(格致学家)接洽,并请其作为在此人世的导师。导师欣然接纳,带其浏览世界各国的大都会,让其了解人类的文明发展到何种程度。然而,这位科学家却不愿带外星人去参观教堂。每当外星人经过教堂,便感叹这些建筑高华典丽,一再地追问科学家:这是什么地方?科学家无奈之下,便为其同行代言道,“此上古不明真理之时,流传之旧俗也。”[1]人类在孩童时期,往往崇拜祖先和各类鬼神是也。外星人后来逐渐从其他渠道了解到“教会之理”,却原来是与科学家所持之真理,有所不同。这是李提摩太所译的《大同学》中的一段。科学与神学,取径和理念是那么迥异,然而在本书中,两者却奇诡地合并在一起,为当时的提供了一种救世之良方。

年的中日甲午海战不仅改变了东亚的政治格局,也改变了中国人自以为中心的观念,促使了许多中国知识人接受了社会进化论的发展模式,并在此思考框架下寻找救亡和启蒙的药方。早在年,严复在《原强》一文首次讨论了达尔文(CharlesDarwin,—)和斯宾塞(HerbertSpencer,—)的理论。他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译为《物类宗衍》,特地指出其中有两章(也即两个主题)极为重要,一是《争自存》,一是《遗宜种》。“所谓争自存者,谓民物之于世也,樊然并生,同享天地自然之利,与接为构,民民物物,各争有以自存。其始也,种与种争,及其成群成国,则群与群争,国与国争。而弱者当为强肉,愚者当为智役焉。”[2]这种强调全面的绝对的竞争论调,自达尔文至赫胥黎、斯宾塞等人,皆有不同层面的阐释。竞争之结果,便是“遗宜种”,谓之适者生存。年严复将赫胥黎《进化与伦理》一书初译成《天演论》,经修订后于年始在天津《国闻汇编》上连载,读者争相诵读,一时风行天下。至年才正式出单行本。书中所阐明的观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甲午战败之后很快便被广泛接受。前辈学者认为,《天演论》当时被当作一部“艰难时世的《圣经》”[3]。此论意味深长,契合了其时效性,也可谓是特定时代的现象。

李提摩太(TimothyRichard,—)和蔡尔康两人合译的《大同学》[4]一书,便是对严复《天演论》的回应。该书原著是英国学者颉德(BenjaminKidd,—。本文衍用梁启超译名,而不用李氏所用的译名“企德”或“器德”)出版于年11月的《社会进化》(SocialEvolution)[5]。严复曾多次用到“进化”一词[6],然而该词并未如“天演”那么流行。事实上,李、蔡所译的《大同学》未使用“进化”一词,而是借用严复使用的、已被大众接受了的“天演”一词来指称英语原著中使用的“Evolution”(进化)。自严复至李提摩太,思想脉络上的承继性较为明显。颉德大幅度地改造了达尔文和斯宾塞的理论,加入了宗教的因素。他非常看重绝对竞争和进化原则,将社会看作是一个有机体,而斯宾塞极力贬低的宗教则被他抬到至为关键位置。李提摩太所译《大同学》首次引进颉德思想,后来直接地影响到梁启超等知识分子。

二、颉德所处的思想脉络

在年《大同学》于广学会刊行前,该译本的第2—4章曾连载于同年的《万国公报》上,颇受时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linshengzx.com/jlzx/13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