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史话古代东北黑龙江丝绸之路
古代,这条横贯东北大地,遥遥数千里的漫长交通线,沿东流松花江,连接黑龙江中下游,直抵黑龙江入海口的鄂霍次克海和库叶岛。发源于长白山的松花江,为典型的平原河川,它的自由式曲流,留下了宽阔而平展的河道漫滩,既有水路、陆路可通,又可利用冰雪以狗爬犁、马爬犁往来,路路畅达,四时咸宜。这样的交通线,不仅在我国交通史上独具特色,在全世界也是罕见的。 这条气势恢弘的交通线,形成年代久远,曾经有多种称谓,如唐代“黑水道”、辽、金时期的“鹰路”、元代的“狗站”、明代的“海西东水陆城站”等等。居住在松花江流域,黑龙江中下游广大地区的土著民族,利用这条交通线运送土特贡品,称作朝贡道;而历代朝廷出于安边、招抚目的,则以金银饰物、粮米、丝绸、棉帛作为“赏赍”,传播中原文明。到明代交通线鼎盛时期,《明实录》记载朝贡者“络绎不绝,动以千计”,“行李多至千柜,少亦数百”。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条交通线又可以称为古代东北黑龙江的“丝绸之路”,其规模盛况,足以与我国西北的“丝绸之路”、西南“茶马古道”相媲美。至少在一千五百年间,他承载着向东北传播中华文明的伟大使命。而金王朝据有北中国后,东北地区与关内黄淮广大地区成为一统天下,更大大促进了中华文明的传播与东北地区众多少数民族的社会进步。 辽、金时期这条交通线之所以冠名为“鹰路”,则因为名鹰海东青的产地,主要是在黑龙江中下游与乌苏里江流域广大地区。《吉林通志》说,辽金“五国部之东临大海,出名鹰,自海东来者谓之海东青”。而凶猛、神俊的海东青作为贡品,正是通过此路送往辽王朝上京,与金王朝国都燕京(北京)的。 黑龙江“丝绸之路”最早形成于唐代,它的前身是连接中原地区山东半岛到辽东半岛的海路,及从冀东进入东北辽西的营州道,即渤海国与黑水靺鞨的朝贡道。唐玄宗时在黑龙江下游地方置伯利州黑水都督府,与牡丹江流域的忽汗州都督府为邻。黑水靺鞨朝唐所行路线,为沿黑水(即今黑龙江下游流段)、望建河(即今额尔古纳河和黑龙江中游流段)溯水而上,转难河(即今嫩江和东流松花江)、太泺河(今洮儿河)西进,再西南行渡洛孤水(今西剌木伦河),从契丹西界达营州(今辽宁省朝阳市)。渤海国与黑水靺鞨的朝贡道,已经勾勒出黑龙江“丝绸之路”的基本轮廓。 史载,公元年,大祚荣遣子朝唐,并请求以渤海物产在长安城互市贸易,得到唐玄宗允许,并在登州(今山东蓬莱)设渤海馆,专门用来接待渤海使者。为此渤海物产源源不断输送到内地,包括名马、熟铜、虎皮、海豹皮、貂皮、鹘和海东青,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产自松花江、黑龙江中下游;换回的中原物产主要有丝织品、药材、金银器皿等。据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渤海时期向中原派出的朝贡使团、王族贵族子弟数量数以万人计,学习中原文化,进行互市贸易。中华文化——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源源传入东北,促进渤海国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成为“海东盛国”。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早在唐代,东北——黑龙江“丝绸之路”的一度繁盛。 继唐代渤海国之后,辽、金、元、明、清历代,东北——黑龙江“丝绸之路”世代罔替。辽、金时期,黑龙江“丝绸之路”称海东路,即“鹰道——五国鹰路”,从辽西起,经黑龙江省中部伸向黑龙江下游与岭北广大地区。金王朝建都于今天黑龙江中部阿城区市郊,灭辽灭北宋后,东北地区与北中国融为一体,政治、经济、文化也趋一体化。与西北的蒲峪路(管辖至额尔古纳河以西与外兴安岭广大地区)、向东北的胡里改路(辖松花江和黑龙江下游与库页岛广大地区)、向东的恤品路(辖牡丹江、绥芬河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向东南的合懒路(今吉林省东南部至海地区),均已有道路相通。 金朝还在黑龙江下游敦敦河口设哈里宾忒千户,隶胡里改路(金代称牡丹江为胡里改江)治下,此地“西至上京六百三十里,北至边界合里宾忒千户一千五百里”,“合里宾忒”即到黑龙江下游阿纽伊河口。 宋代徽、钦二帝的北狩之旅,就是在这条交通线上演绎的悲壮历史故事。金掠北宋徽、钦二帝,从头到尾走过了辽、金时期黑龙江通往中原漫漫驿路的全程,即先从北宋东京(河南开封)——雄州(河北雄县)——燕京(北京);再出古北口,经中京大定府(宁城)——济州(吉林农安)——上京会宁府(黑龙江省阿城市);最后。沿松花江走到五国头城(黑龙江省依兰市)“坐井观天”。 到蒙元时期,这条古道开始步入驿传时代。元代的东北地区包括贝加尔湖以东、外兴安岭南北和黑龙江下游与库页岛、乌苏里江东部沿海。至元八年(),元朝在混同江(元时称松花江和黑龙江下游为混同江)特林地方置东征元帅府,和屯田万户府、千户所,始创在黑龙江入海口地区设置“军府制”政权以治其地的先例。辽阳行省管内的驿道共有十几条,分南线北线,其中北线的东北路经交通枢纽西祥州(今吉林省农安东北),顺松花江水路进入今天的黑龙江省,沿松花江在岸边设驿站。贯通黑龙江省中部地区后进入黑龙江水路,直达东征元帅府所在地奴儿干亨滚河入黑龙江处。因黑龙江下游地区的少数民族冬季以狗拉爬犁为主要交通工具,以“使犬部”闻名,沿江设有十五处狗站。元代的这条“东北路”不仅使朝廷的政令得以传布东北边疆,而且促进了“极边”的“水达达路”少数民族地区与松花江地区的交往,其中包括物品的交换,尤其是内地棉帛、丝绸、瓷器、铁器开始进入黑龙江下游地区。 朱明王朝对东北边疆的重视程度,远胜历代历朝。以蒙元站赤为基础,加之中原驿传文化的进一步引入,黑龙江丝绸之路开始进入它发展的历史颠峰期。早在朱元璋统一全国之前,在征讨蒙元在东北的残余势力同时,已开始招抚东北东部、北部女真人等各部族。太宗朱棣在这方面更超过乃父。从永乐元年()在绥芬河流域设立建州卫起,到永乐七年(),明王朝先后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设立一百三十多个卫。并于永乐九年()在黑龙江下游设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并“选其酋及头目授以指挥、千百户、镇抚等职,俾仍旧俗,各统其属,以时朝贡。”朱棣甚至娶著名的女真人火儿阿(胡里改)部头领阿哈出之女为皇妃。 正是为了治理东北边疆,管理东北各卫所,密切与各部族的联系,确保向各地——尤其是遥远的黑龙江下游奴儿干地区运送物资及对各部族的“赏赍”——金银饰物、粮米、丝绸、棉帛等,明王朝加强了对东北地区驿路的建设与管理,史称“海西东水陆城站”。 “海西东水陆城站”包括水、陆相兼的两条路线,一条为水上路线,以船厂(吉林市)为起点,从松花江顺流而下转入黑龙江,直通黑龙江入海口和苦夷(库页岛)。一条为陆路路线,以底失卜站为起点,沿松花江和黑龙江中、下游河谷延伸,一直到特林奴尔干城(明代奴尔干都司治所遗址)之西,亨滚河入黑龙江汇合口满泾站,距黑龙江入海口公里。这种从头至尾水、陆、冰雪河道兼用的驿路,在我国惟独仅有。其中的“城站”,是说此线经由四十五个城邑、驿站(有说55个),一线相连,绵延里,在我国历史上,以“城站”标注驿路,亦仅此一例。 黑龙江丝绸之路终点奴儿干,又写作弩尔哥、纳里干、尼鲁罕、耦儿干等,是黑龙江下游女真人与各部族不同语音的汉译异写,但都是图画之意。奴儿干是指黑龙江下游的支流亨滚河(也写作恒滚河)入黑龙江的河口一带。这里峰峦重重,江河纵横,地当险要。东控黑龙江入海口,隔鞑旦海峡与苦夷(库页岛)相接;西连黑龙江中游与松花江海西女真人地区,是东北边疆甚至是东北亚东端的枢纽之地。正因是如此要冲之地,元代在这里设立了征东元帅府,明朝永乐初年就设立了北部边疆第一卫——奴儿干卫。永乐七年又设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统辖大明王朝的东北部边疆,于是奴儿干代替吉列迷成为黑龙江下游广大地区的统称。。 到了清代三百年,则是黑龙江丝绸之路发生巨变的历史时期。《清太祖实录》卷四载,年努尔哈赤征服东海南窝集部押兰(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海参崴以东的雅兰河流域)、石临(即石林,即海参崴以东锡林河流域)两路;年收复黑龙江下游的萨哈连部和使犬部;年收复库页岛和附近小岛。这些地区正是黑龙江丝绸之路及其辐射地域,清初归属宁古塔将军,后改称吉林将军。 黑龙江丝绸之路,两条大江水路连通,宛如巨大长龙,在广阔无垠的黑土地与千山万岭中冲破重重艰难险阻奔腾向前。如今,往事已湮。黑龙江丝绸之路一线的渤海、辽、金古城遗址,见证着它们曾有的辉煌。 注:1.本文摘自中国龙志网 2.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可浏览馆藏电子书,如“黑龙江” 黑龙江省数字图书馆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linshengzx.com/jljj/11682.html
- 上一篇文章: 再有人问你中国哪里最好玩,就把这篇文章甩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