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满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等等,发源于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的族群,统称“通古斯”人。其实,唐朝皇帝李世民的祖先鲜卑人、以及西夏党项人的祖先,都可以溯源到东北,以及俄罗斯远东这块神奇的大地。

本帖所说的鹰,就是西北人说的鹞子,鹞鹰,隼。

年12月21日,吉林省吉林市,10余名鹰把式站在土城子满族乡曾通村的雪地上现场表演古老而又惊险刺激的鹰猎文化。当日,第22届中国吉林国际雾凇冰雪节昌邑区活动启动仪式暨土城子乡雾凇鹰猎节在松花江畔的雾凇岛举行,并在土城子满族乡曾通村进行了鹰猎文化表演,让游客感受到神秘的鹰猎文化。

10名当地俗称“鹰把式”的驯鹰人身着翻毛羊皮猎服,头戴老式皮帽子,脚蹬雪地鞋,手臂上架着鹰隼,一字排开,站在鹰猎场地与游客近距离接触。鹰把式右臂高高举起雄鹰,在一片白茫茫的雪原上,进行驯鹰、撒鹰捕猎等项目表演,为游客展现传统的鹰猎文化。鹰猎表演正式开始,只见鹰把式手臂上架着目光犀利的猎鹰抖开羽翼,随时准备展翅腾空。当雪地上出现野鸡和野兔等猎物时,猎鹰瞬间腾空而起,在空中不断盘旋,寻找目标,而后俯冲而下,准确而迅捷地捕捉到猎物,锋利的爪子和喙深深插进猎物的身体。

据一位“鹰把式”介绍:“现如今我们的鹰猎文化传承从未间断过,上到70岁的老鹰把头,下至10来岁正在学习鹰猎技能的娃娃,我们是要将老祖宗留下来的民俗持续传递下去,将传统的鹰猎文化以最真实的面貌展现给观众,让鹰猎文化被更多人所熟知。”据了解,鹰猎文化已有近千年的历史,鹰把式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鹰猎技能已成为一笔宝贵的财富,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鹰猎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满族的女真先人,当时女真人以鹰为伴,把猎鹰称做“海东青”,意为“从大海之东飞来的青色之鸟”。祖先靠鹰捕捉猎物来维持生计,近千年的历史更迭,传统的鹰猎文化完整的保存下来,并作为活的文化展现给国内外游人实属不易。

近年来,吉林市土城子满族乡加大萨满鹰猎文化的挖掘与保护,鹰猎文化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渔楼村被命名为“鹰屯”,并注册成立了吉林市猎鹰文化传承协会。曾通村、渔楼村被列为省级少数民族保护村落,渔楼村被申报为特色旅游村。

识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linshengzx.com/jljj/12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