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涵锦关于文化自信进课堂的若干思考
(胡涵锦: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1]但理论产生了、思想产生了,并不是问题的结束。理论、思想产生的“落脚点”和“归宿”,是要在实践中得以贯彻和落实,而其前提,无疑首先是要完整、准确地领悟、把握好这些理论和思想的实质,全面系统地学习、宣传好这些理论和思想。在当下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呈现为四个“不断”的特征,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不断发展、党的创新理论在不断发展、党的重要文件和文献在不断颁布,这都给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进课堂”工作不断提出了新要求。需要指出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进课堂”——“内容为王”!不断丰富发展的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这都激励和鞭策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以“敬畏”的心态、“严谨”的学风下苦功夫真正学好用好这些理论成果。唯有此,我们方能不至于“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误人子弟”、“贻笑大方”;唯有此,我们方能不“辜负了这个时代”。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论而言,文化自信“进课堂”也是如此。 一、文化自信:何谓文化的“切入点”? 推进文化自信“进课堂”,必须“开门见山”地向青年大学生说清楚何谓“文化”?然而,众所周知,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范畴”,也是学术界、理论界旷日持久争论不休的话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讲文化,显然不是以介绍不同学术观点为教学指向。那么,以什么为文化自信教学的“切入点”就成为了一个问题。目前开讲“文化”的开场白,大致有以下几种: 1.文化的“大小” 当前,大多数教师已习惯把文化分为“大文化”和“小文化”来作为课堂教学的导入内容,即从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角度对“文化”加以解释。这是比较通行和流行的教学思路。“广义”的“大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小文化”,是指“作为观念形态的,与经济、政治并列的,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由于教材并没有就“广义”或“狭义”等“文化”的不同概念作进一步的分析、比较,教师在教学中大多也不作深入的释义,教学流程往往就此“打住”,教学的逻辑轨迹进展也就此“停滞”。而对学生来讲,他们并不明确究竟是该从“广义”角度去把握文化的基本概念,还是该从“狭义”角度去把握文化的基本概念,抑或该从两者的相互关系中去深化文化的基本概念?更进一步说,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他们所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linshengzx.com/jljj/12600.html
- 上一篇文章: 赞卓资的一个村又榜上有名啦中央发钱
- 下一篇文章: 人社部公示职业资格目录清单,工程建设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