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鸟天堂鸟种介绍

绿鹭

鹭科绿鹭属

  绿鹭(学名:Butoridesstriata,英文名:StriatedHeron)是鹭科绿鹭属的鸟类,俗名绿蓑鹭、鹭鸶、打鱼郎。成鸟头部黑色,翼缘具特征性斑纹;幼鸟具褐色纵纹。

  分布于亚洲东部(包括台湾及中国大陆的东部、东南部、海南等地)、欧洲及非洲中部,常见于山间溪流、湖泊、滩涂及红树林中。性孤僻羞怯白天休息,夜间外出寻食。。结小群营巢。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苏里南。绿鹭主要以鱼为食。也吃蛙、蟹、虾、水生昆虫和软体动物。觅食主要在清晨和黄昏,有时白天也觅食。通常站在水边等待过往鱼类到来,然后从栖息的树上扎入水中捕食,甚至在水面飞翔时也能扎到水中捕食。分布状况:亚种amurensis繁殖于中国东北,冬季迁徙至南方沿海地区;actophilus在华南及华中甚常见;javanicus甚常见于台湾及海南岛。

小白鹭

鹭科白鹭属

  小白鹭(学名:Egrettagarzetta,英文名:LittleEgret)属鹭科白鹭属,又叫做白鹭、白鹭鸶、白翎鸶。中型涉禽。与其他白鹭的区别在于体小,嘴黑色,腿脚黑色但趾黄色。栖息于沼泽、稻田、湖泊或滩涂地。寻食时不结群,而以分散形式或单独在河滩、湖边窥视食物。以各种小鱼、黄鳝、泥鳅、蛙、虾、水蛭、蜻蜓幼虫、蝼蛄、蟋蟀、蚂蚁、蛴螬、鞘翅目及鳞翅目幼虫、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也吃少量谷物等植物性食物。

  它是中等体型(60厘米)的白色鹭。体型纤瘦。夏羽的成鸟繁殖时纯白色,颈背着生两条狭长而软的矛状羽,状若双辫,称辫羽;肩和胸着生蓑羽,冬羽时蓑羽常全部脱落;虹膜-黄色;脸部裸露皮肤黄绿,于繁殖期为淡粉色;嘴-黑色;腿及脚-黑色,趾黄色。叫声:于繁殖巢群中发出呱呱叫声,其余时候寂静无声。

  分布范围:非洲、欧洲、亚洲及大洋洲。分布状况:指名亚种为常见留鸟及候鸟,分布在中国南方、台湾及海南岛。迷鸟有时至北京,部分鸟冬季到热带区越冬。有时飞越沿海浅水追捕猎物,夜晚飞回栖处时呈“V”字形队。

夜鹭

鹭科夜鹭属

  夜鹭(学名:Nycticoraxnycticorax,英文名:Black-crownedNightHeron)是鹭科夜鹭属的水鸟,又名水洼子、灰洼子、星鸦、灰洼子、苍鳽、星鳽、夜鹰(浙江)、夜鹤、夜游鹤(海南)。数量丰富,是很常见的水鸟。头顶、后颈、枕、羽冠及背部黑色,枕部具2-3根狭白色冠羽;下体白色;翅及尾羽灰色。注意夜鹭亚成鸟全身棕色,具有纵纹和点斑,和成鸟羽色差异非常大,模样相近绿鹭。

  夜鹭的成鸟和亚成鸟羽色差异非常大,请注意识别。亚成鸟具褐色纵纹及点斑。

  一、夜鹭亚成鸟和池鹭亚成鸟的区别:

池鹭亚成鸟和夜鹭亚成鸟的相似之处在于胸部都有褐色纵纹,区别在于翼缘和背部:池鹭亚成鸟双翼和背部无点斑,翼缘白色;而夜鹭双翼具白色点斑。

  二、夜鹭亚成鸟和绿鹭亚成鸟的区别:

绿鹭亚成鸟和夜鹭亚成鸟上体翼上都具白点,但绿鹭为羽缘白色,远不如夜鹭的粗大白斑;

绿鹭亚成鸟快长为成鸟时,顶冠为黑色。

  夜鹭分布于北美地区、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非洲中南部地区、印度洋、中美洲、南美洲、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太平洋诸岛屿、华莱士区。

  中国国内广泛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山东、河南、江西、四川、贵州、云南、福建,为夏候鸟;在江苏、上海、安徽、浙江,为夏候鸟、留鸟;在上海、湖北、湖南、广东、香港、海南、台湾,为留鸟。全世界有2亚种,中国仅有指名亚种。

  夜鹭栖息和活动于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区的溪流、水塘、江河、沼泽和水田地上。夜行性。喜结群,常成小群于晨昏和夜间活动,白天结群隐藏于密林中僻静处,或分散成小群栖息在僻静的山坡、水库或湖中小岛上的灌丛或高大树木的枝叶丛中,偶尔也见有单独活动和栖息的。常缩颈长期站立一处不动,或梳理羽毛和在枝间走动,有时也单腿站立,身体呈驼背状。

  如无干扰或未受到威肋,一般不离开隐居地。常常待人走至跟前时才突然从树叶丛中冲出。边飞边鸣,鸣声单凋而粗犷。飞行时发出似wok或kowak-kowak的深沉喉音,受惊扰时发出粗哑的呱呱声。

  夜鹭主要以鱼、蛀、虾、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通常于黄昏以后从栖息地分散成小群出来,三三两两的于水边泼水处涉水觅食,也常单独伫立在水中树桩或树枝上等候猎物,眼睛紧紧的凝视着水中。清晨太阳出来以前,则陆续回到树上隐蔽处休息。夜鹭已被列入中国国家三有保护鸟类。目前夜鹭野外数量非常丰富。

池鹭

鹭科池鹭属

  池鹭(学名:Ardeolabacchus,英文名:ChinesePondHeron)是鹭科池鹭属的鸟类,中文俗名:红毛鹭、中国池鹭、红头鹭鸶、沙鹭、花窖子、沼鹭(台湾)、田螺鹭、穿背心、田牛汉(海南)、花鹭鸶(云南)、花洼子(东北)、交胪、紫邬头、茭鸡。系典型涉禽类,体羽在胸、喉部白色,繁殖期间头和颈栗红色,背羽紫黑色。池鹭喜活动于沼泽、稻田、鱼塘、湖泊河流的浅水处,在水中趟水行走觅食,栖息于竹林、树林的枝干中,有时三五只小群活动。主要分布于分于孟加拉至中国到东南亚地区。注意区别池鹭亚成鸟和夜鹭亚成鸟。

  池鹭亚成鸟与夜鹭亚成鸟的区别:池鹭无论成鸟、亚成鸟翼缘白色,飞行时体白;夜鹭翼缘并非白色,亚成鸟背部具白色点斑。

夜鹭亚成鸟,背部有白斑

池鹭亚成鸟,背部(翅膀)“丝滑”无纵纹无白色点斑

  夜鹭通常栖息于稻田、池塘、湖泊、水库和沼泽湿地等水域,有时也见于水域附近的竹林和树上,常单独或成小群活动,有时也集成多达数十只的大群在一起,性不甚畏人。

  主要为小鱼、蟹、虾、蛙、小蛇和蚱蜢、蝗虫、螽蜥、蟋蟀、蝼蛄、蜻蜓、鳞翅目幼虫和蝇类等昆虫及其幼虫,偶尔也吃少量植物性食物。觅食时多在水边浅水处或沼泽和稻田地中边走边觅食。

  分布范围:孟加拉国至中国及东南亚。越冬至马来半岛、印度支那及大巽他群岛。迷鸟至日本。分布状况:常见于华南、华中及华北地区的水稻田。偶见于西藏南部及东北低洼地区。迷鸟至台湾。

  本物种未列入濒危,但中医理论鼓励了人们对本物种的捕杀。近来由于环境污染和环境条件的恶化,种群数量已明显减少,需要进行严格的保护。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即三有保护鸟类)。

白鹡鸰

  体长约20厘米。前额和脸颊白色,头顶和后颈黑色。体羽上体灰色,下体白,两翼及尾黑白相间。冬季头后、颈背及胸具黑色斑纹但不如繁殖期扩展。黑色的多少随亚种而异。

  亚种dukhunensis及ocularis的颏及喉黑色,baicalensis颏及喉灰色,其余白色。亚种ocularis有黑色贯眼纹。雌鸟似雄鸟但色较暗。亚成鸟灰色取代成鸟的黑色。虹膜褐色;嘴及脚黑色。清晰而生硬的chissick声。停栖时,尾常上下不停地摆动,有时还边走边叫,显得悠然自得。

亚成鸟

亚成鸟

  白鹡鸰亚成鸟的颜色和成鸟有较大差异,成鸟白色的地方,亚成鸟却是灰色。观鸟时注意辨识,以免将白鹡鸰亚成鸟错认成灰鹡鸰。

  白鹡鸰常单独成对或呈3~5只的小群活动。迁徙期间也见成10多只至20余只的大群。多栖于地上或岩石上,有时也栖于小灌木或树上,多在水边或水域附近的草地、农田、荒坡或路边活动,或是在地上慢步行走,或是跑动捕食。遇人则斜着起飞,边飞边鸣。鸣声似‘jilin-jilin-’,声音清脆响亮,飞行姿式呈波浪式,有时也较长时间地站在一个地方,尾不住地上下摆动。

  白鹡鸰大部份时间在地面活动,较少上树,行动时不象麻雀那样并脚跳跃,而是以很快的频率步行,长长的尾巴有上下摆动的习性;它往往成对活动,平时不常鸣叫,受惊飞起时发出轻柔的“唧唧”叫声,飞行轨迹呈忽高忽低的波浪形,很容易识别。喜欢在水边活动,主要栖息于河流、湖泊、水库、水塘等水域岸边,也栖息于农田、湿草原、沼泽等湿地,有时还栖于水域附近的居民点和公园。常见于中等海拔区,高可至海拔米。

  白鹡鸰是益鸟,主要以昆虫为食,主要为鞘翅目、双翅目、鳞翅目、膜翅目、直翅目等昆虫,如象甲、蛴螬、叩头甲、米象、毛虫、蝗虫、蝉、螽斯、金龟子、蚂蚁、蜂类、步行虫、蛾、蝇、蚜虫、蛆、蛹和昆虫幼虫等。此外也吃蜘蛛等其他无脊椎动物,偶尔也吃植物种子、浆果等植物性食物。

  国内分布:白鹡鸰在我国分布很广,几遍布于全国各地。主要为夏候鸟,部分在东南沿海各省以及台湾和海南岛越冬。

  国外分布:在国外分布也很广,几遍布于整个欧亚大陆和非洲,从冰岛、英伦三岛、北欧,往南到西班牙、地中海、摩洛哥、北非,往东经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波斯湾、高加索、阿拉伯、中东、中亚、西南亚、西伯利亚,一直到太平洋沿岸、朝鲜和日本。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三有保护鸟类

家燕-燕科燕属

  家燕(学名:Hirundorustica,英文名:BarnSwallow)是燕科燕属的鸟类,俗名观音燕、燕子、拙燕。家燕是我国人民最熟知和最常见的一种夏候鸟,分布广,数量大,也深受人们喜爱,自古以来就有保护家燕的习俗和传统。家燕上体钢蓝色;胸偏红而具一道蓝色胸带,腹白;尾长而分叉。家燕善飞行,整天大多数时间都成群地在村庄及其附近的田野上空不停地飞翔,飞行迅速敏捷,有时飞得很高,像鹰一样在空中翱翔,有时又紧贴水面一闪而过,时东时西,忽上忽下,没有固定飞行方向,有时还不停地发出尖锐而急促的叫声。活动范围不大,通常在栖息地2平方公里范围内活动。

中等体型(20厘米,包括尾羽延长部)的辉蓝色及白色的燕。上体钢蓝色;胸偏红而具一道蓝色胸带,腹白;尾甚长,分叉,近端处具白色点斑。

  亚成鸟:体羽色暗,尾无延长,易与洋斑燕混淆。虹膜-褐色;嘴及脚-黑色。叫声:高音twit及嘁嘁喳喳叫声。

分布范围:几遍及全世界。繁殖于北半球,冬季南迁经非洲、亚洲、东南亚、菲律宾及印度尼西亚至新几内亚、澳大利亚。

  燕子是人类的益鸟,主要以蚊、蝇等昆虫为主食,几个月就能吃掉25万只昆虫,所以我们不能伤害它.。燕子在冬天来临之前的秋季,它们总要进行每年一度的长途旅行——成群结队地由北方飞向遥远的南方,去那里享受温暖的阳光和湿润的天气,而将严冬的冰霜和凛冽的寒风留给了从不南飞过冬的山雀、松鸡和雷鸟。

  表面上看,是北国冬天的寒冷使得燕子离乡背井去南方过冬,等到春暖花开的时节再由南方返回本乡本土生儿育女、安居乐业。其实燕子是以昆虫为食的,且它们从来就习惯于在空中捕食飞虫,而不善于在树缝和地隙中搜寻昆虫食物,也不能橡松鸡和雷鸟那样杂食浆果,种子和在冬季改吃树叶(针叶树种即使在冬季也不落叶)。可是,在北方的冬季是没有飞虫可供燕子捕食的,燕子又不能像啄木鸟和旋木雀那样去发掘潜伏下来的昆虫的幼虫、虫蛹和虫卵。食物的匮乏使燕子不得不每年都要来一次秋去春来的南北大迁徙,以得到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燕子也就成了鸟类家族中的“游牧民族”了。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牛背鹭

鹭科牛背鹭属

牛背鹭(学名:Bubulcuscoromandus,英文名:EasternCattleEgret)是鹭科牛背鹭属的鸟类,别名黄头鹭、畜鹭、放牛郎等。繁殖羽头、颈、背变黄,与其他白鹭的区别在于颈短、头圆、嘴短厚。牛背鹭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不以食鱼为主而以昆虫为主食的鹭类,其与家畜,尤其是水牛形成了依附关系,在湿地中较干的地方出现,往往跟水牛在一起。常跟随在家畜后捕食被家畜从水草中惊飞的昆虫,也常在牛背上歇息,因而得了个“牛背鹭”的名字。牛背鹭栖息于平原草地、牧场、湖泊、水库、山脚平原和低山水田、池塘、旱田和沼泽地上。常成对或3~5只的小群活动,有时也单独活动或集成数十只的大群。体型略小的白色鹭。身长48~53~cm,翼展90~96cm,体重~g,寿命15年。雌雄同色。嘴厚,颈粗短,冬羽近全白,脚沾黄绿。眼先裸部黄色,虹膜-黄色;嘴-黄色;脚-暗黄至近黑。叫声:于巢区发出呱呱叫声,余时寂静无声。

繁殖期(夏羽):头、颈、背等变浅黄,嘴及脚沾红。雄性成鸟繁殖羽期头、颈、上胸及背部中央的蓑羽呈淡黄至橙黄色,体的余部纯白。

非繁殖羽(冬羽):几全白色,仅部分鸟额部沾橙黄。与其他鹭的区别在体型较粗壮,颈较短而头圆,嘴较短厚。

幼鸟:全身白色。

  国内分布于中国长江以南各地,北京及山东威海也偶见。国外分布于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北美洲东部、南美洲中部及北部、伊比利亚半岛至伊朗,印度至中国南方、日本南部、东南亚至菲律宾,马来诸岛和马鲁古群岛。

  牛背鹭栖息于平原草地、牧场、湖泊、水库、山脚平原和低山水田、池塘、旱田和沼泽地上。常成对或3~5只的小群活动,有时也单独活动或集成数十只的大群,休息时喜欢站在树梢上,颈缩成“s”形,常伴随牛活动,喜欢站在牛背上或跟随在耕田的牛后面啄食翻耕出来的昆虫和牛背上的寄生虫,性活跃而温驯,不甚怕人,活动时寂静无声。飞行时头缩到背上,颈向下突出像一个喉囊,飞行高度较低,通常成直线飞行。

  牛背鹭主要以蝗虫、蚂蚱、蜚蠊、蟋蟀、蝼蛄、螽斯、牛蝇、金龟子、地老虎等昆虫为食,也食蜘蛛、黄鳝、蚂蟥和蛙等其他动物食物。主要是水牛及家畜从草地上引来的昆虫,兼食鱼、蛙等。

  牛背鹭部分留鸟,部分迁徙。长江以南繁殖的种群多数为留鸟,长江以北多为夏候鸟。每年4月初到4月中旬迁到北方繁殖地,9月末10月初迁离繁殖地到南方越冬地。

  牛背鹭在中国长江以南曾经是相当丰富和常见的,但近来由于环境污染和环境条件的恶化,种群数量已明显减少,需要进行严格的保护。

苍鹭

鹭科鹭属

  苍鹭(学名:Ardeacinerea,英文名:GreyHeron)是鹭科鹭属的鸟类,俗名长脖老等、老等、灰鹳、青庄。大型水鸟,头、颈、脚和嘴均甚长,因而身体显得细瘦。体态优美,捕食鱼虾。性情寂静而有耐力,行动极为灵活敏捷,有时站在一个地方等候食物长达数小时之久,故有“长脖老等”之称。在中国几乎遍及全国各地。

  成鸟:过眼纹及冠羽黑色,4根细长的羽冠分为两条位于头顶和枕部两侧,状若辫子。黑色飞羽、翼角及两道胸斑黑色,头、颈、胸及背白色,颈具黑色纵纹,余部灰色。幼鸟:头及颈灰色较重,但无黑色。

  虹膜-黄色;嘴-黄绿色;脚-偏黑。

  叫声:深沉的喉音呱呱声kroak及似鹅的叫声honk。

  通常在南方繁殖的种群不迁徙,为留鸟,在东北等寒冷地方繁殖的种群冬季都要迁到南方越冬。春季迁来繁殖地的时间多在3月末4月初,10月初至10月末迁离繁殖地,少数迟至11月初甚至个别到11月中下旬,特别是靠南部繁殖的种群。偶尔亦见有少数个体留在北方繁殖地不迁徙。迁徙时常呈小群,亦有单个和成对迁徙的。

国外分布:分布于非洲、马达加斯加、欧亚大陆,从英伦三岛往东到远东海岸和萨哈林岛和日本,往南到朝鲜、蒙古、伊拉克、伊朗、印度、中国和中南半岛一些国家。

  性格孤僻,在浅水中捕食。是一种稳定性极佳的鸟类;它们不论觅食、休息始终都保持不慌不忙。严冬时节在沼泽边常可以看到独立寒风中的苍鹭。

  成对和成小群活动,迁徙期间和冬季集成大群,有时亦与白鹭混群。常单独的涉水于水边浅水处,或长时间的在水边站立不动,颈常曲缩于两肩之间,并常以一脚站立,另一脚缩于腹下,站立可达数小时之久而不动。飞行时两翼鼓动缓慢,颈缩成‘Z’字形,两脚向后伸直,远远的拖于尾后。晚上多成群栖息于高大的树上休息。叫声粗而高,似‘刮、刮’声。

  栖息于江河、溪流、湖泊、水塘、海岸等水域岸边及其浅水处,也见于沼泽、稻田、山地、森林和平原荒漠上的水边浅水处和沼泽地上。

  主要以小型鱼类、泥鳅、虾、喇蛄、蜻蜓幼虫、蜥蜴、蛙和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多在水边浅水处或沼泽地上,也在浅水湖泊和水塘中或水域附近陆地上觅食。觅食最为活跃的时间是清晨和傍晚,或是分散的沿水边浅水处边走边啄食。或是彼此拉开一定距离独自站在水边浅水中,一动不动长时间的站在那里等候过往鱼群,两眼紧盯着水面,一见鱼类或其他水生动物到来,立刻伸颈啄之,行动极为灵活敏捷。有时站在一个地方等候食物长达数小时之久,故有‘长脖老等’之称。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鹊鸲-鹟科鹊鸲属

  鹊鸲(学名:Copsychussaularis,英文名:OrientalMagpie-Robin)属雀形目鹟科鹊鸲属,又名猪屎渣、吱渣、信鸟或四喜。分布于中国华南地区及长江以南一带。典型的黑白色鸟类。鹊鸲雄鸟上半部为黑色,在翼处有白斑,下体前黑后白,时常竖起尾巴,把尾翼扭向前方,在地上则常以弹跳方式前进。雌鸟上体灰色。鹊鸲与喜鹊相似,但体形细小得多。鹊鸲性格活泼好动,觅食时常摆尾,不分四季晨昏,在高兴时会在树枝或大厦外墙鸣唱。中等体型(20厘米)的黑白色鸲。外形像喜鹊,但比喜鹊小很多(喜鹊约40cm左右。)

  亚成鸟:似雌鸟但具杂斑。虹膜-褐色;嘴及脚-黑色。叫声:哀婉的sweeswee叫声及粗哑的chrrr声。有多种活泼的鸣声包括模仿其他鸟的叫声,但缺少白腰鹊鸲那种浓郁的音调。

雄鸟:头、胸及背闪辉蓝黑色,两翼及中央尾羽黑,外侧尾羽及覆羽上的条纹白色,腹及臀亦白。特征极为醒目。

雌鸟:似雄鸟,但暗灰取代黑色。上体灰褐色,翅具白斑,下体前部亦为灰褐色,后部白色。特征均甚明显,野外不难识别。

鹊鸲和喜鹊的区别

(1)喜鹊是鸦科鸟类,体型十分庞大,嘴极为粗厚,体长达四五十厘米,近距离观看会被其体形深深震撼到!而鹊鸲体长约20cm,不到喜鹊一半体长。

(2)鹊鸲的典型体态:喜欢翘尾巴,双翅翼尖垂于尾下。

(3)鹊鸲翼上为白色条状纹;喜鹊为一团白色肩斑,喜鹊羽毛反射出金属光泽。

留鸟:常见留鸟。喜在人类活动的地方居住,栖息地点相对固定。好斗

性活泼、大胆,不畏人,好斗,特别是繁殖期,常为争偶而格斗。单独或成对活动。

鸣叫:由于鹊鸲经常在猪圈、牛栏、茅坑等处觅食,俗称“屎坑雀”或“猪屎雀”。它常站在屋顶或大树上昂首翘尾鸣叫,叫声婉转多变,清脆响亮。尤其是繁殖期间,雄鸟鸣叫更为激昂多变,其他季节早晚亦善鸣,常边鸣叫边跳跃。

翘尾:休息时常展翅翘尾,有时将尾往上翘到背上,尾梢几与头接触。

生境:村落旁的果园、菜地、灌丛、稀疏树林。食性:

主要以昆虫为食。所吃食物种类常见有金龟甲、瓢甲、锹形甲、步行虫、蝼蛄、蟋蟀、浮尘子、蚂蚁、蝇、蜂、蛹等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膜翅目、双翅目、同翅目、异翅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此外也吃蜘蛛、小螺、蜈蚣等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偶尔也吃小蛙等小型脊椎动物和植物果实与种子。

  国内分布:国内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南达海南岛、广东、香港、广西、福建,北至陕西、河南和甘肃东南部,西至四川、贵州、云南等省。

  国外分布:国外分布于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锡金、不丹、孟加拉国、缅甸、越南、泰国、老挝、柬埔寨、斯里兰卡、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南亚和东南亚地区。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三有保护鸟类。

观爱自然

专业致力于博物课堂和户外的自然教育机构。国内外生态好的公园、湿地、森林、田野、树林、草地、小区、校园均可以每天接受预约日观、夜观、晨观导赏、户内外自然课堂、博物课程、互动游戏和夏冬令营游学等活动。

欢迎通过腾讯乐捐支持观爱自然(自然风)发起的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让候鸟飞项目和环保互助公益项目(见下行乐捐链接:阅读原文和长按下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linshengzx.com/jljj/12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