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那旮观察”专栏的第六篇文章

今年夏天或许太热,那位名叫易烊千玺的“四字弟弟”忽然昏了头,想进“编制”。因为操作过程被质疑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地方,“四字弟弟”成了“众矢之弟”。最终,易烊千玺落荒而去,一纸声明放弃入职。

这款明星八卦的衍生产品是局部舆论对“编制迷恋症”的批判。但有意思的是,被批判的不是采取行动“进编制”的易烊千玺,而是疑似被定义为“因妒生恨”的年轻一代“小镇做题家”。

其实说到“编制迷恋症”的重症人群,易烊千玺和“小镇做题家”都不算什么。好多年之前,东北人对编制的迷恋和热爱,就进入大江南北的传说了。

“编制迷恋症”?

东北人如何迷恋编制,如何喜欢进入体制,如何汲汲于“官本位”,故事很多,就不一一照抄,总之大部分是执念深重、奇葩变态、虽九死而不悔的。每次一说起东北经济不太行,东北人的“编制迷恋症”就被自媒体拿出来撸两把敲几下,得心应手得很。

还真不全是“地域黑”,因为好些网文的评论留言,跟帖痛心反思、怒其不争的东北人也很不少。看起来,热爱编制的东北人,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功夫也修炼得挺到位。

不过我认为很多批评,包括部分东北人的自我批评,在逻辑上有点小问题。

他们搞乱了一些关系。

比如重复出镜率特别高的一个“金句”:“经济越不发达的地方,人们越喜欢编制。”

这句话不能光看表面意思。看表面,所讲的就是两个事实,而这句话试图把这两个事实建立起某种因果关系。

什么样的因果呢?大部分场景下,人们在说这句话的时候,要表达的,肯定不是“因为经济越不发达,所以人们越喜欢编制”,而是“人们越喜欢编制,经济就会越不发达”,或者说,“经济越不发达,就证明人们越喜欢编制”。

说绕了不是?简单点说吧,这句话里隐含着一点责备,这责备是对着人去的,反正说来说去,你经济没上来,就是人不行。

贫贱夫妻百事哀,贫困区域万人衰。

有句话叫“人是观念的奴隶”。在上面这个关系式里,大概倾向于说:“人是因为有了奴隶的观念,所以到了做奴隶的处境”。

这个关系式,很有市场。

它经得起推敲么?

我不觉得。

甚至东北人是“编制迷恋症”的重症人群这个传说,也不完全靠谱。

东北人“编制迷恋症”的确诊书,应该是伴随年前后一篇《东北青年们的入职选择:有编制扫大街也行》的网文刷屏而出具的。

哈尔滨扫大街的研究生

那篇刷屏的报道,作为新媒体时代吸引流量的成功作品,很轻松地实现了对某个地域特定群体的锁定。报道中的个案,都太“极致”,“极致”到“奇葩”。用个案、个人经验概括一个大群体,典型性代表性的证明,都是需要的,而且要够强。

报道倒是提供了一些数据,比如:

“据《吉林大学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届本专科毕业生就业单位流向中,37.57%选择进入国企。而同年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进入国企的本科毕业生比例则分别为19.25%、20.74%、27.28%、11.56%。”

这个数据,用以说明东北年轻人对“体制”“编制”特出而普遍的“热爱”,怕是够了吧?

上述大学都是全国统招,且异地招生比例并不低。这个数据若可用,自已预设了这些大学里,本省本地学生仍居多数的前提。倒也基本属实。不过,在这个前提下,也就意味着,大部分应届毕业生,如果不想离开家乡太远,就要在学校所在省份及周边省份择业,那么,本省及周边省份的产业结构、国有企业比重,甚至学校专业结构、就业传统,就会产生决定性影响。

东北产业结构的显著特点,是第二产业比重过高,第三产业则占比较低。第二产业,还是重化工工业为主,这些企业,多是国企,大型的。从国有企业数来看,黑龙江省现有规模以上企业家,国有企业比重接近70%。

70%的规模以上企业都是国企的省份,必然比浙江这样民企数量占大头的省份,有更多应届毕业生进入国企。东北国企又以就业吸纳能力强的产业为主,高校的专业设置,在长期的计划经济时代,很多都迎合所在地大型央企国企,比如吉林高校之于一汽。就业去向数据的说服力,恐怕没那么强。好比说浙江省小学生,99.9%都进入了暑假长于寒假的学校,并不能说他们的偏好,只是此地气温更高而已。

更有说服力的,应是某省公务员报考人数与当年应届生数量的比值。

同样是年,吉林省报考公务员人数8万,当年应届高校毕业生17万,比值不足50%;黑龙江的数据,是10万:21万,也不足50%。

东部沿海的江苏,同一数据比是27.8万:54万;河南,29.4万:49万;甘肃,8.4万:13.2万;福建,14.8万:26万,均超过50%。

宁夏的这一数据,则为4.5万:3万,贵州,达到23.9万:12.4万,报考公务员考试的人数,都超过了应届毕业生数量,贵州更是达到将近2:1(数据来源:国家公务员考试网及网络信息整理)。

至少从这个数据来看,东北高校毕业生报考公务员的意愿,远不是那么突出。更何况,最新报道显示,全国“有32%的受访‘海归’计划报考公务员”呢,已经接近吉林大学选择进入国企的毕业生比例。

这里当然存在有公务员异地报考的因素,但贵州、宁夏公务员的吸引力,恐怕不会比东北更高吧?

“观念的奴隶”?

要对某地或人群的某种文化传统、认知习惯做出批评,即如所谓“热爱编制”,应该满足一些前提。

首先,这种“文化”应该是问题的主要原因,至少导致了问题恶化。那么,年轻人对体制的依赖乃至是“官本位崇拜”,是不是导致东北经济滑坡的主要原因?或者接下来追问,“研究生扫大街”是不是东北衰落的真相?甚至,年轻人不改变这种心态,东北是不是就不可能振兴?

一篇跟进评论里为了说明“考公务员”的不合理,严正指出“公务员不是越多越好”。可是,东北的公务员数量比其他省份更多吗?报考公务员的人数降低一半,东北公务员的编制会减少吗?

一个地方的年轻人更喜欢公务员这个工作,更喜欢国企,不会让公务员更多,不会让国企更多。同样,某个地方的年轻人不喜欢公务员,不喜欢国企,也不会让这里的公务员编制少一点,收入降低一点,国企倒闭搬迁一些。公务员岗位基本在全国都是供不应求,恐怕真没几个单位会在意考生报考人数。

实际上,很多批评,是把“迷恋编制”的人,作为“编制之恶”的“帮凶”来指控的——虽然未必说得那么直白。

人首先有了“奴隶的观念”才成为“观念的奴隶”?千万别假装这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翻版。

我举个反例。

有张很著名的地图,是卫星拍摄的朝鲜半岛夜晚灯光。泾渭分明。

一坨牛肉一切为二,一块放到冰箱里,一块放在常温室外。三天之后的差异,并不是其中一块牛肉主观上欠缺保鲜的意愿,也不见得是另一块缺乏“生态繁荣”的价值观。

这例子是说,观念差异不大的前提下,想好的未必就可以好。

再举个例子。比如前些年深圳某些地方天价拆迁,每户高达上亿。一个村里总有良愚,有没有不思进取的村民也忽然发达的呢?总有的。

这例子是说,运气砸来的时候,没想好的未必好不了。

其实在“编制迷恋症”的严重程度上,东北人还是要有点自知之明。有山东人在前面,其他热爱编制的地区,只能从第二名开始排。这个事实,估计很多山东人也承认。山东经济,迄今并没有太不行,今年上半年还有点逆袭的劲头,是不是?

当然,如果有东北人在这个事情上仍然要吹牛逼争第一,那也没办法。

无论在东北还是其他地域,影响年轻人考编的根本因素,其实是“编制内对编制外的合法伤害权”。

每一个看似难解的选择背后,都是无数惨痛的反面案例做论据。

当你身处一个这样的地方,当你无论做点什么事都不能不考虑到这个世界最本质的“甲方”,会怎么选择呢?

“喊你考编制了”!

在年的夏天,还在争论观念是不是原罪,已经有点超现实。几个月来,数以亿万在街头见到检测亭就积极主动去捅一哈的各地各年龄段的普通人,是患上“检测迷恋症”了吗?是在这个过程中有愉悦体验吗?是“帮凶”吗?是价值观缺陷吗?

只是不想经受那么多不便。只是个正常理性人的正常选择。只是这样走的人太多了,也就成了路。

年代东北大下岗后,“创业”一度压过“进体制”,声音很响:“心若在,梦就在,大不了从头再来!!”何等豪迈。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年夏天,各方面压力下,很多小企业主终于有点疼了,大众呼创痛,万众要躺平。

“进体制考编制”重新热乎起来。这是易烊千玺考编的大背景。

这次抢跑的,还真不是东北。

同一种选择,此时此地就是一种价值观的残损,是理性的欠缺,彼时彼地就是生存智慧,这叫双重标准。

生命系统的建构演化是能量驱动。人类社会的建构演化是资源驱动。人群的行为特征取决于大环境。人类社会与动物行为特别是某些昆虫社会的相似度,远远高过大部分人类的认知。

在这个过程中,系统外能量(资源)的注入规模与途径是最重要的。一只开枝散叶家族兴旺生活富足总能找到收入丰厚岗位的蟑螂,大可以自封自捧自信是天降英明异种,但可能不过是因为它刚好处在某头牛排粪的便道上而不自知。

人都喜欢对自己宽容一点,拔高自己多一点。在一个技术、资源大量流入的社会,个体被能量流吹得翻翻滚滚而产生自己生命力异常强大、在奋力飞翔的错觉,是很常见的。而无论是地域还是阶层共同体,在建构中都如同任何共同体叙事一样,充斥着对“非我族类”的贬低与否定。

但社会总有上升和下流的周期。一巢蚂蚁中有些更勤劳有些更肥硕有些甚至会长出翅膀,但它们终究还都是蚂蚁,没有哪些是蜜蜂。蚂蚁身上长出的翅膀,总是会掉落的。

在中国这样的大统一市场中,超大规模的资源虹吸、重配,马太效应不断强化,是必然。大庆的人力、社会财富,一定是更多被深圳吸引,而不是东北区域内的大连。这决定了无论大庆人怎样努力,都不可能改变东北处于东北亚“盲肠端”的地缘事实,也不能改变整个资源(能量)流动的根本格局。

东北人整体上有“编制迷恋症”,也许是个事实。但既然“喊你考编制了”和“喊你下楼做核酸了”的声音很类似,“编制迷恋症”就不能视为一种价值偏好的缺陷。

也许东北之外的人们最应该担心的,是在“考编热”回潮的路上,迎面碰到一直“落后”的东北人开口来一句:“哎呀妈呀,你们咋还走回来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linshengzx.com/jljj/16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