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名家作品:“古建”深处岁月长                     

1

一直都觉得,建筑是有生命的。对建筑的感情深了,就能够与它们对话。已经在这个熟稔得如同家乡的城市里生活多年了,但如果没有一些古建筑的温情陪伴,我想我还是会有思乡之心的。

初秋时节,凉意渐生。重访石头楼和吉林西站,缘于省电视台对众多文物迷的拍摄邀请。谁说这样的邀请不是正中下怀,恰好吻合了暗暗滋长的期待呢?我又可以听到建筑的诉说了,那些80年前乃至更久远的岁月。

现在已经是冬天,并且已经落雪,但那一天早晨淅淅沥沥的小雨仍清晰得如同昨日。吉长两地文物迷集合时,天并未放晴,但小雨弱了下去,最后收敛了所有雨滴。电视台的两位记者说,这样的天气很适合摄像。这样的天气,也更适合作为忆旧的载体。

三座石头楼矗立在东北电力大学的校园内,民国时期吉林省立大学的旧址。时光早已沉默下去,但两位名人的千秋功绩依然被史册和心碑同时铭刻着:一个是东北边防军驻吉副司令长官兼吉林省政府主席张作相,他一手创办了吉林城最早的高等教育;一个是建筑大师梁思成,他和东北大学营造事务所的同仁们在吉林留下了中国近代最杰出的建筑设计。最初我是在多部建筑史著作和教科书中看到它,

然后才来按图索“迹”的。石头楼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建筑的本身,必须要附加上时光的磨砺与浸润。正是因为有了石头楼的存在,校园里才平添了一份古典的美和深沉的魅力。

2

二十年前,我频繁地出入这座校园时,石头楼就已经很老了。那时候我还年轻,还不懂得平凡的事物在时光流逝中沉淀出来的韵味,更不知晓这所校园与我所在的北华大学之间存有一段在建筑的光芒里隐藏得很远很深的往事。北华大学的前身之一吉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与石头楼的结缘,比吉林大学晚一些,却远早于东北电力大学。省立一师诞生的源头崇文书院久已湮没,我必须得为石头楼保存得如此完好而备感欣慰。至于校园内三座犹存江南风韵的小园林,在我眼里,都已被石头楼的风光所遮盖,成为石头楼的陪衬和背景。

我年轻的时候去看石头楼有两次都赶在了黄昏。一次夕阳刚刚落山,晚霞氤氲;另一次更晚,街边的路灯已经亮起。偌大的校园里,石头楼粗犷但不乏精致的“身体”在昏黄的光线中呈现出一种深沉的、沧桑的美。我用手中的相机拍了几张照片,拿回去给身边的朋友看,他们都说似曾相识,似乎在一些影视剧里。其实未必,他们只是不相信石头楼就在眼前。即使没亲临石头楼前,只看我拍出来的照片,你也可以轻而易举地想像出那三幢建筑目前和曾有的辉煌。

石头楼是这样一处场所,在这里最适合叙述或者倾听本城迷人的浅吟低唱,哪怕你在恋爱,哪怕你的爱情正在如火如荼,你绝对有把爱情留在这里的想法。张作相要办大学,请来了梁思成先生担任校园的总体设计,而参与设计的,除了营造事务所的同仁外,还有他的夫人林徽因。石头楼里埋藏的往事中,少不了幸福爱情的成分。从梁思成和林徽因联想到徐志摩、金岳霖,爱情的传奇与变幻总是令人唏嘘。

3

每逢六月,即将毕业的学生们都不约而同地聚到石头楼前合影留念。照片上的石头楼多年后还能像母亲一样,安抚分布在天南海北成家立业的学子的灵魂。我在一部小说里读到过围绕石头楼而展开的浪漫而唯美的情节,可能就出自在石头楼下度过全部青春的昔日学子。石头楼能容纳下所有的风花雪月和儿女情长,但不妨碍有人立志把它写成波澜壮阔的历史传奇。

石头楼丰富了校园的记忆,石头楼本身的记忆更加丰富。十年动乱期间,三座石头楼的防水层破坏、一楼严重漏水。有人把这理解为它对主人的思念,便历尽波折,去北京请教已被关在“牛棚”里的建筑工程部副部长梁思成先生。梁先生抚摸着他本人签名的设计图纸,感慨万千。但因为年代久远情况生疏,他表示爱莫能助。当我后来知道了这段历史,知道了和石头楼本身一样坚固无比又脆弱多情的往事,突然有了想要流泪的冲动。还有一次去石头楼是在冬天,校园里被积雪覆盖着,偌大的操场白茫茫一片真干净。我和几个一起开会的外地同行从楼内出来,在外面稍做停留,借着等候他人的时机,我忍不住又讲起了石头楼的往事。他们都听得很动容,说北京人对故宫天坛、西安人对古城老巷的感情也无非如此吧。我就胡乱地自嘲了一下,那时的情绪可能很夸张。

后来我看到电视台播出的专题报道,许多镜头里都有我,我一直在倾听着石头楼的诉说,投入的表情也很夸张。在文物建筑的新发现或新动态诞生之时,我习惯了自己的大惊小怪。

4

离开石头楼后,直奔黄旗屯。上一次来吉林西站,还是几年前。几年未见,总得有一些寒暄。从吉兴路上远远地看到那座雄狮伏卧状的站舍,就发现了它的变化。我为了求证它的设计者来此实地考察时,它还不是这个样子,它变新了,是铁路部门或文物部门把它维修得有些耀眼。每一次维修,都会失去一些原始的信息。比如,当年的琉璃瓦先是换成水泥瓦,现在又换成了彩钢瓦。不过它的整体还不失当年风貌,并不妨碍我们与它故友般地相认。

在吉林西站,是我面对摄像机的镜头。我旁若无人地说,建筑虽然是物质的,但是它们会说话,向你诉说岁月的悠长和沧桑。我说起张作相督吉期间的四大德政,其中之一便是吉海铁路的修建。自主修建吉海铁路,则是为了摆脱日本人对吉长和南满铁路的垄断。当时称作吉海铁路总站,后来陆续称为黄旗屯车站、吉林西站的美丽站舍也由中国人自主设计,筑起的是尊严和民族志气。高高的塔楼,尖尖的屋顶,哥特式建筑风格,雄狮伏卧的造型……如今多子几分古色,几分古香,也多了几分雍容、几分高雅。

漫漫流淌的光阴似乎已将过去与今天隔断,但在迄今仍矗立如初的吉林西站里,历史还在静静地守候着,仿佛只要一声轻呼,就能把它从沉睡的姿势中唤醒。那些荡气回肠、欲说还休的风华往事,一瞬间便能将我们湮没。

5

似乎爱情犹在,却不是梁思成和林徽因的了。石头楼和吉林西站年龄相仿,味道相似:一个沉稳,是男人;一个文艺,是女人。于是有人臆断站舍为林徽因设计,并推测出由梁思成审定,实属善意的误会。误会中的美丽也如此动人,所以有多少人不忍去拆穿。

那么,来品味“刘德华”与“吴倩莲”的爱情吧。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还在校园里读书,刘德华与吴倩莲到这里拍摄电影《天若有情之烽火佳人》,把一段因“误会”而唯美的旷世爱情演绎得催人泪下。如今环绕站舍的“雕栏”犹在,却已不是影片里面的原版了。而我,早已远离了解读爱情的年纪。

自那以后,内地及港台多部民国、抗战时期的影视剧以此站舍作为外景地,刘松仁、吴剑豪、刘晓庆、方舒、牛振华、侯天来、潘长江、张东健等著名影视明星以及著名导演都专程来吉林拍摄,制造出一段段光影传奇。刚刚结束不久的第24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在吉林市落幕,对于许多前来共襄盛会的影人来说,都不过是故地重游和旧梦重温。

站舍在岁月的风尘里老去,梦影与星尘在时光中渐次生辉。一站在吉林西站的楼下,就舍不得轻易迈动离开的脚步。它的一砖一瓦将继续编织着奇妙的历史与现实的经纬,继续演绎出数不尽的风流与招摇。

电视台的拍摄进入尾声的时候,雨又开始下了起来——若是有点雪,可能更为曼妙。雨已经算是照顾我们了,建筑诉说的声音可能真的需要雨声来伴奏。一座老建筑的内蕴,必定与经年的风雨有关。我们看建筑,建筑也在看我们。我们追述城市的往事,常常是借助建筑里隐藏的记忆,这些若隐若现的往事,或许真的需要在雨中细细地回味。(文/王力,笔名溪汪,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林业文联生态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长白山)传记文学学会会员,吉林市作家协会理事,吉林市政协文史研究员。本文曾发表于《江城日报》年11月23日第5版)

          







































白癜风治疗得多少钱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效果最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linshengzx.com/jlwh/1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