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在哪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779538.html

毛泽东生命的最后一年,三次大哭都是为了谁?

导读

毛主席当时身体状况并不好,但是对于送来的地震情况汇报,他不顾个人病重,都要亲自过问。当秘书向毛主席汇报唐山大地震的伤亡情况时,主席难以抑制情绪,嚎啕大哭。

毛泽东自从青年时代起,就有“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的雄心壮志。接受马列主义思想之后,更是成为一名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他戎马一生,生死之事经历过无数次,即使是他笔下的悼亡词,也有“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的豪迈,绝无小儿女的悲凄。

当毛泽东的生命走到最后一年,或许是英雄迟暮,再坚强的人也会疲惫。在这一年里,他有过三次动情大哭,其中原因鲜为人知。

治好眼疾后,读宋词感慨悲泣

年,当中国人在新闻纪录片里看到毛泽东时,他还是一副从容的领导人风范,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主席此时已经罹患白内障,几乎失明,不能视物。

还好有这位妙手神医,使用了金针拔障术为毛泽东医治病眼,使其重见光明。

唐由之

唐由之是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被奉为国医大师。他是中国中医眼科泰斗,从中医学古老的针灸术中学习、研究了“金针拨障术”,在其基础上加以改进,发明了“白内障针拨套出术”。他一手创办医院,名扬海外,曾为朝鲜金日成主席、柬埔寨宾努亲王、印尼瓦希德总统治疗眼病。

唐由之曾为了给毛主席治疗眼疾,在主席身边一连呆了十个多月,对主席这段时间的生活面貌非常熟悉。

根据他的回忆,当时主席是不太愿意接受手术的,他只好天天去看望主席,给他讲解病情:白内障是怎么回事,药物治疗是否有效,为什么必须手术治疗?

得知毛泽东喜爱中国古典诗词后,唐由之想到一个说服毛泽东接受手术的办法。他引用了白居易写的两句唐诗:“盒中空燃决明丸,金针一拨日大空”。他对毛泽东解释说:“这两句诗就是说,患了白内障吃中医的药丸也是徒然,用针一拨就豁然开朗。唐诗里就已经有这个说法了。”毛泽东终于被说服了,决定先进行左眼的手术。

手术后第二天,即7月5日凌晨,唐由之要给毛泽东换药。通过这一段时间与毛泽东的相处,唐由之猜想,一旦给毛泽东拆下纱布,他发现自己能看清东西了,恐怕会不愿意再包上纱布。果然,纱布刚刚拆除,毛泽东表现得非常激动,不肯再包上纱布。唐由之为毛泽东的健康着想,直言不讳道:“主席,平时您是领袖,我们都应该听您的。可是,今天我是医生,您是病人,您得听我的。”坚持让毛泽东换药,重新包纱布。

5天后,毛泽东的左眼能看见东西了。很快他就捧起了他最爱阅读的古籍。有一天,唐由之在书房陪主席看书。突然,他听到了一阵呜咽声。唐由之吓了一跳,抬头一看,只见主席捧着书,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唐由之不知所措,面对一国领袖,他不知该如何安抚。想到主席刚动完手术,哭坏了眼睛怎么办?唐由之更加着急,自己也几乎要哭出声来。

好在毛泽东很快平复了自己的情绪,一刻钟后,他停下了哭泣,招手叫唐由之过去。唐由之走近一看,毛泽东手上拿着的是一本宋词,让他泣不成声的,南宋词人、思想家陈亮悲的词《念奴娇·登多景楼》:

危楼还望,

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

鬼设神施,

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

一水横陈,连岗三面,

做出争雄势。

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

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

凭却长江,

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

正好长驱,

不须反顾,

寻取中流誓。

小儿破贼,

势成宁问疆对。

就是这首感慨国家分裂、难以统一的词,激起了暮年毛泽东的无限感慨。

年春节前后,蒋介石通过已经从美国回台湾担任“总统府”资政的国民党元老陈立夫,经秘密通道向中共中央发出消息,邀请毛主席到台湾访问的消息。陈立夫急切希望和谈,试图通过舆论影响中央的决定,于是在没有得到回音的情况下,在香港报纸上发表了一篇《假设我是毛泽东》,表达了希望毛泽东和周恩来到台湾访问,与蒋介石和谈的愿望。陈立夫特别强调,这是一件造福人民的事,希望毛泽东“以大事小”,开创再次合作的新局面。

陈立夫

这时,从台湾传来消息:年4月5日午夜,中国国民党总裁蒋介石因心脏病去世。警卫人员从收音机里听到这个消息,非常兴奋,起床后立即告诉了毛主席。出乎大家意料的是,毛泽东听后并不高兴,反而一脸凝重。他只说了一声:“知道了。”

毛泽东还没来得及将大陆的信息反馈过去,蒋介石已去世。此时两岸统一大业尚未完成,而台湾当局将会因蒋介石的离世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日后执掌台湾的人,会不会支持统一,还很难说。蒋介石的去世,对于统一大业来说是一个损失。

此时读到陈亮悲这一首感慨宋朝南北分裂、难以统一的《念奴娇·登多景楼》,毛泽东的大哭,是在为自己尚未完成的事业而遗憾。

看电影时悲泣,剧情为之中止

年春节,毛泽东观看了电影《难忘的战斗》。当影片进入高潮,银幕上出现解放军进城,人民群众表示了热烈欢迎时,毛主席不禁老泪纵横,电影也因此被迫中断。

《难忘的战斗》剧照

开国之际,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说:所谓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是人民解放军。也就是说,新中国的开国、建国,主要是依赖解放军的军事胜利;而人民解放军之所以能势如破竹,根本原因在于得到了人民的衷心拥护。

从银幕上看到解放军进城,被人民群众热烈欢迎的场面,毛泽东不禁想起了当年筚路蓝缕、艰难革命的时刻,是老百姓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给了解放军安心的大后方;也正是解放军的一心为民,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才获得了民心,赢得了天下。人至暮年,回忆起当年的艰难岁月与英雄时刻,自然感慨万千,老泪纵横。

解放军进城盛况的老照片

毛泽东一直强调军队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强调对待人民群众的感情,终其一生未稍懈怠。在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中,“群众路线”始终占有一席之地。毛泽东此哭,不仅是为人民军队终于获得胜利,让广大人民获得解放而感慨,也是为自己自始至终的坚持终于被历史所肯定,被人民所认可而欣慰。而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看,其中也多少含有对于今后党和人民紧密结合的亲密关系的担忧。

为唐山大地震嚎啕大哭

中国古代相信“天人感应”,有“天上一颗星,地上一盏灯”的说法。这自然是封建迷信,并无事实依据。但是,它之所以流传下来,还是由于它在人们生活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用来寄托人们对逝去亲人的哀思。

在年3月8日下午,中国吉林降落了一次陨石雨,掉落的陨石之多,重量之大,范围之广,都是世所罕见的。其中最大的三块,都超过了千克,最大的一块重量为千克,远大于美国收藏的世界最大陨石的重量(千克)。幸运的是,这场陨石雨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吉林陨石雨纪念邮票

当时照顾毛泽东生活起居的是护士孟锦云,她深得主席信任,还经常为主席读报纸、文件、处理信件等。那天,她给毛泽东念了陨石雨的消息。据她回忆,毛听得非常认真。听完后,他让孟锦云停下来,扶他到窗口。他望着西边地平线上夕阳西下,望得出了神。

毛泽东与孟锦云

孟锦云说:“主席,天上怎么会落下那么多石头呢?也怪了,还没伤人。”

毛说:“这种事情历史上可屡见不鲜啊。史有明载的就不少。野史上就更多了。中国有一派学说叫‘天人感应’,吉有吉兆,凶有凶兆。天摇地动,天上掉下大石头,就是要死人呢。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赵云死时,都掉过石头折过旗杆。大人物真是与众不同,死都要死得有声有色。”

孟锦云说:“那全是迷信,是古人瞎编的。您真信吗?”

毛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但是,他对于古人的信仰提出了疑问:没:“古人为什么要编造这些呢?”

就在这一年,7月8日,唐山大地震,几十万人丧生。

唐山大地震废墟

唐山发生大地震时,毛主席已经病重。他在病中仍坚持亲自处理文件,尤其是中央对唐山地震的报告、请示、通报等,均由毛主席亲自圈阅后付诸实施。可见他对于这次事件的重视程度。

8月18日,中共中央《关于唐山丰南一带抗震救灾的通报》(中发〔〕13号文件)起草后报送,毛主席当即圈阅。这也是毛主席生前圈阅的最后一份中共中央文件。就在同一年,周恩来、朱德和毛泽东先后与世长辞。

根据医疗组成员的回忆,当时主席身体状况并不好,但是对于送来的地震情况汇报,主席不顾个人病重,都要亲自过问。当秘书向毛主席汇报唐山大地震的伤亡人数,死亡4万多人,其他的损失难以估量,毛泽东当着医疗人员的面就难以抑制情绪,嚎啕大哭。

无情未必真豪杰。毛泽东的一生,从开始他的革命事业直至暮年,一直坚持群众路线,与广大人民群众保持着深厚的感情,也因此取得了群众信任和敬爱。见到如此罕见的地震,如此惨重的损失,毛泽东这一哭,是为国殇,是为苍生。

毛泽东暮年三哭,从读宋词泣不成声,到看电影时的老泪纵横,乃至为地震伤民而嚎啕大哭,其心系天下苍生的博大情怀。

精品好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linshengzx.com/jlxw/10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