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预测,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相关数据显示,中国今后的碳市场的交易量将达到30亿吨/年—40亿吨/年,现货交易额最高有望达到80亿元/年,通过实现碳期货交易,国家碳市场交易规模可高达亿元。

距离年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时间越来越近。一旦建成,中国碳市场将会发展成为一个一体化、金融化和国际化的碳市场,也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一碳市场。

在国务院新闻办此前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介绍,截至年底,7个试点碳市场已经全部启动,共纳入20余个行业、多家重点排放单位,年排放配额总量约12.4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北京、天津、上海、广东和深圳碳市场纳入的重点排放单位已经完成了2次碳排放权履约;7个试点碳市场累计成交排放配额交易约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累计交易额约为23亿元。

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启动运行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强化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基础支撑能力。这是国务院上周五的《“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下称《方案》)提出的重点任务之一。《方案》对“十三五”时期应对气候变化、推进低碳发展工作做出全面部署,明确到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年下降18%,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

从区域来看,《工作方案》提出将实施分类指导的碳排放强度控制。综合考虑各省(区、市)发展阶段、资源禀赋、战略定位、生态环保等因素,分类确定省级碳排放控制目标。具体而言,“十三五”期间,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碳排放强度分别下降20.5%,福建、江西、河南、湖北、重庆、四川分别下降19.5%,山西、辽宁、吉林、安徽、湖南、贵州、云南、陕西分别下降18%,内蒙古、黑龙江、广西、甘肃、宁夏分别下降17%,海南、西藏、青海、新疆分别下降12%。

“碳排放强度指标的含义是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碳排放脱钩,因此它表面上看是环境指标,本质上其实是一个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指标。”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主任杨宏伟分析。与此同时,建设碳交易市场是协同治理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二氧化碳和大气污染物PM2.5的主要成分均主要来源于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燃烧。通过碳排放权交易,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同时,可相应减排二氧化硫、氮氧化物、PM10、PM2.5等大气污染物。

基于上述背景,11月22日上午,北京环境交易所交易大厅座无虚席,此间正在举行中国电力交易与碳交易融合发展研讨会。上能电力集团与北京环境交易所共同发布了国内首款电碳融合减排创新产品“电碳宝1.0”,北辰实业集团、远洋地产、青岛海尔、中碳能投科技有限公司签约使用。

这只是随着年全国碳市场启动临近,各方“跑马圈地”升温的一个缩影。来自权威媒体的报道消息称,全国碳排放总量和配额分配方案批复在即,各地备战也进入冲刺期,非试点地区开展了碳排放核查、能力建设等工作,试点地区也陆续启动年碳排放权交易工作,并且研究与全国市场对接,方案有望年底前上报。

按照规划,全国统一碳市场建设的第一阶段将涵盖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等重点排放企业,门槛在年标煤消耗量1万吨以上。此前颇有争议的新能源汽车的配额也将被纳入到碳市场的管理体系中。由于碳配额分配关系到相关企业的运营成本,也会影响各方参与碳市场交易与建设的积极性,其分配方案一直是市场







































北京治疗白癜风效果最好的医院
北京最专业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linshengzx.com/jlxw/4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