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校英语语言文学的院校选择
漫漫考研路,我与你同行。 本文整理出了开设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各院校的排名、分数线、报录比、考试科目等内容。如果你还没有决定报考哪所学校,希望在对比院校的以上各项因素后,能够确定报考的范围。 如今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与教育领域的发展日趋国际化,特别是“入世”之后,各行各业对于精通一至两门外语且综合素质高的优秀人才需求量骤增,使得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成为考研的热门选择。 1学校排名 以下是英语语言文学的院校排名,考生在择校时可以作为参考。 排名 学校名称 星级 开此专业学校数 1 上海外国语大学 5★ 2 北京外国语大学 5★ 3 南京大学 5★ 4 北京大学 5★ 5 湖南师范大学 5★ 6 中山大学 5★ 7 上海交通大学 5★ 8 四川外国语大学 5★ 9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5★ 10 中国人民大学 5★ 注:数据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2分数线分数线很大程度上反应了备考难度,是择校时必须考虑的因素。开设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高校中,一部分是自主划线,一部分是国家线。小编整理了年至年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分数线,希望大家对各高校的备考难度有所了解。 注:表格中的分数线表示:总分分数线/单科满分分的科目分数线/单科满分为的科目分数线 1、国家线 国家线按一级学科门类给出,英语语言文学属于文学。以下是文学历年国家线: 2、自划线 注:A类考生是指报考A类地区的考生,A区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重庆、四川、陕西等21省(市);B类考生是指报考B类地区的考生,B区包括内蒙古、广西、海南、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0省(区)。 3报录比报录比反应了该校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竞争程度,报录比越低,表示考生对该校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竞争越激烈。考生在择校时,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院校的报录比,谨慎选择,切勿盲目追求热门学校。 4考试科目不同学校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考试科目有所差别,主要体现在第二外语、专业课和复试科目上。小编从各院校官方网站发布的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中,整理出了各院校英语语言文学的初试、复试科目(一些院校并未指明复试科目,表格中该项为空),希望对考生择校或复习备考有所帮助。 4就业方向1、就业前景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高等、中等学校英语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及涉外工作和从事商务翻译工作,是应用性的高级专业人才,就业质量相当不错,是一个高收入群体。据劳动人事部统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在各专业中居于前10位。即使在近年来大学生就业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大多数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仍然保持90%以上,就业前景乐观。 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大都能发挥他们的外语优势,受到学校、外事部门、公司企业等用人部门的重视和欢迎。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快,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也会加强,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英语专业仍会继续保持自己良好的就业前景。 本专业人才可以到教育、外事、外贸、科技翻译、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涉外企业、旅游公关、企事业等部门或单位从事英语教学、培训、科研、口译、笔译等与英语有关的工作。 2、职业规划 作为英语专业的高级人才可以利用上学期间,考一些相关的资格证书来拓展自己实力,增强就业竞争优势,在此为同学们详细介绍一下几种英语证书: (1)BEC剑桥商务英语证书: 该证书由于其颁发机构的权威性,在英国、英联邦各国及欧洲大多数国家的商业企业部门获得认可,作为确认证书持有者英语能力的首选证书,也是在所有举办该项考试的国家和地区求职的“通行证”。在一些国家,许多大学要求学生获得BEC证书才能获得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或参加学位课程学习。 (2)托业(TOEIC)英语证书 对广大在职者和求职者来说,托业等级证书将在就业时更具竞争力。TOEIC考试成绩对能否获得升迁和海外任职非常重要。 (3)英语口语等级证书 据北京教育考试院社会考试办公室的负责人介绍,这项考试推出后,得到了社会各行业的热烈响应,与其他英语考试相比,该项考试考的只是口语,着重考核考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它和重语法、重学科体系的传统考试区别很大。 (4)翻译类证书 翻译类职业资格证书有三类:中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证书、全国外语翻译证书和上海市中高级口译资格证书。 (5)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证书 该项考试是面向全社会,以全体公民为对象的非学历英语证书考试,是目前我国英语类的传统认证项目,在职称等很多方面,PETS都被公认,逐渐成了职称、求职等的“替代”性证书。 (6)博思(BULATS)证书 博思考试将为我国的年轻一代提高职业外语水平、实现个人职业发展目标提供有效的工具。 出品:杭商院考研工作室 ▼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linshengzx.com/jlys/10462.html
- 上一篇文章: 吉林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政策解读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