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有这么一位印度哲学家。第一次用通俗的语言,向西方全面深入阐述东方哲学智慧的印度哲学家。曾一度在二十世纪的西方哲学和宗教领域独树一帜。近年来才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知道他极具传奇色彩的故事。

吉杜·克里希那穆提,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灵性导师,被印度及当代的佛家学者认为是现代龙树再来及当代的涅槃阿罗汉。

1.他完全没有世俗的生存能力,却推翻了自己赖以生存的头衔和组织。

19世纪,科学逐渐取代宗教。一个介于科学与宗教的组织出现了。旨在寻找古老东方宗教的真理的通神学会,很快拓展到了全世界。

羸弱的克氏十四岁那年,就和弟弟一起被通神学会接到英国抚养,被培养成为“世界导师”和“弥赛亚”。克氏自此一直被通神学会从世俗生活隔绝保护起来。

之后在通神学会拼命追求权力的动乱中,弟弟尼亚的死讯毁灭了克氏的人生哲学以及通神学会设计的未来愿景。

几天之后,克从痛苦中走了出来。他过去臣服于指导灵的信仰,此刻有了革命性的转变。

克氏开始公开拒绝接受通神学会要他扮演的弥赛亚的角色。从年8月2日到12日,在世界各地三千多名会员的面前,他果敢地否定了所有过去的通灵经验和通灵组织。至此,媒体和大众都失去了对这位世界导师的兴趣。有好长一段时间,他的名字几乎完全从报纸消失,开始过起了隐姓埋名的生活。

有一位新闻记者访问克氏:解散以后你要怎么谋生?那时将不再有人追随你了。

克氏告诉他:只要这个世界上有五个人听进去我的话,而且彻底照着我的话去生活,也就绰绰有余了。

从此,这位被选为“世界导师”的克里希那穆提,才真正开始光华四射。

2.他被萧伯纳认为是最美的人类,被纪伯伦称为菩萨。有人追随他,有人质疑他。

年少时候的克里希那吉每天早上都要在静坐中念一段佛经,他是佛陀忠实的仰慕者。虽然选择了佛陀的教导和证悟,却不让自己隶属于任何一个宗教。

在克里希那的自传里面他写道:好几次他在拙火冥想时遇到非常危险的意识转化过程,其中都看见了弥勒尊者的影像出现在他面前。

有人问他,你认为哪位伟大的宗教领袖最接近于教导和证悟终极真理?克氏毫不犹豫地回答,佛陀比任何其他人都更接近于生命的基本真理与事实。而后他停顿了一下,尽管我不是一个佛教徒。

年8月3日,克氏宣布不会追随任何公认的宗教。在三千名会员的面前,克里希那穆提斩钉截铁地宣布他终身不移的立场:

真理是无路可循的,你不能透过任何宗教或法门而达到它。

真理是无限的,没有任何束缚,无路可循,也就不需要人为组织。

信仰根本无法组织化,信仰纯属个人之事,你不能也不应该使它组织化。

我不愿意属于任何宗教组织,我真正关心的只有一件事:如何使人类得到解脱。

他对精神权威的拒绝是一个威胁,公开表明了对组织的敌意。当他把界限划出来后:有的人坚定地与他站在一起,另一些人则坚持他们珍贵的信仰。

回欧洲的途中,他遇见萧伯纳后一番长谈。事后萧伯纳告诉好友,克里希那穆提是他见过的最美的人类。

赫胥黎在听过克氏的演讲之后写了一封信给朋友,形容自己的感想:“那是我听过最令人难忘的演讲,就像佛陀现身说法一样,那么具有说服力,那么可信。

20世纪北美最优秀的散文作家之一亨利米勒读了一本关于克氏的书。他感叹除了基督之外,克里希那穆提是他知道的,唯一能完全摒弃自我的人。

3.克氏留下最广为流传的几个想法

1.比较没有意义

克:从孩提时代起我们就被教育要去比较。我们总说,你要和你哥哥一样聪明,你的分数要比别人高。你总是在被比较,并且你还学习比较。问题是,为什么你要比较?

学生:看看谁更好。

克:那就是说,你拿自己跟她比较。结果是她比你聪明得多,更有才气,更敏捷。那么在你跟她的比较中,你变得很笨?如果你不比较,你会变得笨吗?

学生:不。

2.追随他人是对你的否定

我一遍又一遍地坚持告诉你们,你不能接受我说的东西。你不能追随克里希那穆提,因为根本就没有克里希那穆提。

你可以去理解我说的东西的意义,你也可以把它翻译到你的实际生活中去。但是不要说“克里希那穆提这样说”,“克里希那穆提那样说”。因为那样就相当于你在树立另一个标准。你扔掉了其他标准,放下了其他导师,将克里希那穆提树立为另一个指导,另一个救主。

我希望你看到这重要的一点:追随他人是对你试图证悟的东西的彻底否定。

3.阅读自己

人可能在没有任何方向,没有任何比较,也因此没有任何动机的情况下观察自己吗?也就是每次都以全新的角度认识自己。

如果认真探究这点,就会发现这不是一点一滴、一步一步慢慢来的事情,而是立即看清真相。

这个真相是:一旦有了认识与确认,人就完全不认得自己了。

4.你的幸福是你的使命

你想自由与幸福吗?这不是我的使命,而是你的使命。但正因为你把这个使命弄成我的,所以你才无法理解我。因为你没有觉知到自己的痛苦,自己的狭隘,你的局限性,你生活的腐朽,所以你给予他人来引领你的权威。

而我不接受这个权威,所以说“我的教导”是没用的。

这是生活的教导,而它存在于任何事物与任何人,而一旦你领悟它,它就是你的而不是我的。因为它是你的,我的目的仅仅是唤醒你去“发现自己”的欲望。

5.因为寂寞所以恋爱

失去这个人之后所感受到的寂寞、苍凉、痛苦,在你还没恋爱以前就存在了。你所谓的爱只是一种刺激,暂时掩盖你的空虚。你通过另一个人来逃避寂寞,利用这个人掩盖寂寞。你的问题不在于这段关系,而是你自己的空虚。

逃避是很危险的,因为它就像某种药,把真正的问题隐藏起来。这是因为你心中没有爱,所以不断从外在寻找爱来填补自己。这种缺乏爱的表现导致你寂寞,等你看清楚这个事实,你就不会再靠外来的人事物来填补内心的空虚。

/推荐阅读/

更多精选文章点击图片查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linshengzx.com/jlys/12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