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2月,中国地质学会“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基金管理委员会召开第八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终评会议。

经审议候选人材料、无记名投票,评选产生了中国地质学会第八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共计14名获奖者。其中,科研奖5人、野外奖7人、教师奖2人。

14位获奖者是经过单位推荐、资格审查、专家初评、公示及终评等严格的评选程序产生的,获奖者名单如下(排名不分先后):

▼地质科技研究者奖▼

(共5人)

姓名

工作单位

裴向军

成都理工大学

王红岩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

张拴宏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刘全有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王强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野外地质工作者奖▼

(共7人)

姓名

工作单位

代杰瑞

山东省地质调查院

徐长贵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支东明

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张艳飞

辽宁省化工地质勘查院

王艳忠

武警黄金第一总队

毛启贵

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

张启跃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

▼教师▼

(共2人)

姓名

工作单位

吴怀春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武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获奖人物介绍

地质科技研究者

裴向军

年1月出生,地质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

现任成都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核心成员。

主要学术成果

发现了强震条件下,滑动面的“夯击-扩容”机理及超孔隙水压力效应,揭示了强震条件下滑动面强度骤降及滑体高速远程运动机理。

发展了基于三维空间影像识别技术的大型工程危岩体精细调查方法,按成因机制构建了危岩体失稳破坏模式与分类体系,依据危岩体灾变启动、运动、冲击作用等灾变过程,提出了大型工程危岩体风险评价与防控技术体系。

针对我国西部重大工程斜坡岩体深部成生机理,提出了水泥基灌浆材料水化过程的溶剂化膜理论,研发了SJP系列灌浆材料,发展了粘度时变性浆液扩散理论

王红岩

年生8月出生,构造地质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现任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新能源研究所所长、国家能源页岩气研发(实验)中心副主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高级技术专家和国家“万人计划”首批科技领军人才。

主要学术成果

总结出我国煤层气富集成藏五大规律,即煤层气构造热事件富集规律、煤层上覆地层有效厚度控气规律、煤层气的水动力富集规律、煤层物性控气规律、煤层气向斜构造富气规律。牵头编制山西晋城煤层气10亿方产能开发方案,并负责口井位论证和踏勘工作。

依托国家油气重大专项,指出复杂斜逸散型坡是油砂分布的有利区,发现我国最大的油砂矿,建成年处理1万吨油砂的示范工程;开展了新疆油砂水洗现场分离试验,探明油砂油地质储量万吨。提出浅湖相是油页岩成矿的有利环境,研制油页岩原位开采实验评价装置,研发新型小颗粒油页岩地面干馏工艺。

指出我国页岩气有利目标区在南方海相页岩分布区,提出地层压力系数是页岩气选区的重要指标。在全国首次形成适合我国南方海相页岩气特点的“超压页岩气选区、超压页岩气藏生产方式、超低页岩含水饱和度”的页岩气评价与高效开发基础理论。优选出三个页岩气核心区,可采资源量达1.5万亿立方米,具备建设-亿立方米的资源基础。

依托国家重大专项和国家能源页岩气研发(实验)中心平台开展了页岩气地质、开发、渗流、地球物理和增产改造理论和技术研究攻关,尤其在威远页岩气地质、地震和工程技术联合分析中发挥重大作用,取得的阶段成果多次向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党组和油气田公司进行了汇报和交流,得到充分支持和肯定。

加强基础学科建设,提高理论技术水平,成立笔石地层小组,牵头举办了两期笔石页岩培训班,多次现场联合工作,以笔石为依据对页岩进行分层划带,指导页岩气建产区开发。

历时20年,研制了四代煤层气、页岩气含气量测试系统,测试全国75%的页岩气评价井,包括威井,宁井、昭、焦页1、延页1、延页2和巫溪2井。

研制了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煤层气成藏模拟装置、油页岩原位开采室内模拟和油砂水洗分离装置为非常规油气测试评价做出重要贡献。

任国家能源局页岩气专家组组长,牵头编制国家页岩气发展规划,组织开展全国年度页岩气财政补贴审查。担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页岩气协调指挥组成员,组织研究院页岩气项目部开展“甜点区”预测、水平井巷道位置优化、超压页岩气井“限产控压”稳产方式。

牵头编制中国石油页岩气15亿方示范区产能建设方案和昭通黄金坝5亿方页岩气开发方案。牵头建设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非常规油气重点实验室和国家能源页岩气研发(实验)中心。

张拴宏

年5月出生,构造地质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基础地质研究室副主任。

主要学术成果

确定了燕辽地区中元古代地层内大规模辉绿岩床侵位于中元古代中期(~13.2亿年)。通过与全球中元古代基性岩墙(床)群对比和古地磁数据的重新分析,提出这些大规模辉绿岩床的形成与华北克拉通从哥伦比亚超大陆的裂解有关。根据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限定了这些辉绿岩床分布在长度公里、宽度达公里的区域内,出露面积12万平方公里;通过近40条横穿辉绿岩床及中元古代沉积地层的地质剖面,确定了岩床的累计厚度为50米~1.8公里。从规模及形成时代等方面确定了燕辽地区大规模辉绿岩床构成了具有全球对比意义的基性大火成岩省并将其命名为燕辽基性大火成岩省(Yanliaolargeigneousprovince),从而确立了华北克拉通在哥伦比亚超大陆家族中的地位。

从白云鄂博富稀土-Nb-Th火成碳酸岩中成功分选出了均一的火成碳酸岩侵位期及稀土-Nb-Th成矿期结晶的锆石。通过锆石Th-Pb定年及包体成分分析,获得了白云鄂博火成碳酸岩侵位及稀土矿化的精确时代为13.0亿年,确定白云鄂博超大型稀土矿床的形成与裂谷环境火成碳酸岩侵位有关。这一新的成矿年龄与白云鄂博稀土矿床的地质产状相符合,并很好地解释了白云鄂博火成碳酸岩及稀土矿床严格受层位控制的事实。另外还在白云鄂博富稀土-Nb-Th火成碳酸岩中发现了与接触交代有关的斜锆石,代表了火成碳酸岩中一种新的斜锆石类型,对于认识斜锆石成因机制及白云鄂博矿床后期改造作用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在内蒙古隆起(“内蒙地轴”)前人认为的早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岩系内,识别出了大量的晚古生代深成钙碱性侵入体,并在晚古生代煤系地层内发现了能够代表弧火山活动的凝灰岩夹层。从构造变形、深位岩石剥露、岩石组合、地球化学及古火山活动等多方面,确定了华北北缘晚古生代为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内蒙古隆起实质为深位剥露的安第斯型大陆边缘弧。这项成果改变了传统上对华北北缘晚古生代大地构造性质的认识,成功地将晚古生代华北北缘的构造环境与古亚洲洋构造域的演化紧密结合起来。

首次通过东南极温德米尔群岛冰碛物研究了威尔克斯地内陆冰下地质及岩石组成,确定了威尔克斯地内陆不是太古宙克拉通,而是中元古代造山带,为东南极构造单元划分及中元古代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制约。

刘全有

年8月出生,油气地球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现任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教授级高工,高级专家,实验中心基础地质项目部首席,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主要学术成果

建立不同阶段TSR过程中碳氢同位素分馏模式。由于TSR反应速率远远大于烃类热裂解,导致TSR生成CH4的碳同位素组成更接近烃类碳同位素,当TSR生成CH4与热裂解CH4混合后使得CH4碳同位素组成整体变重,在一定演化阶段会引起甲烷与乙烷碳同位素组成发生倒转。随着TSR反应和烃类热裂解程度增强,残余的乙烷碳同位素不断变重,甲烷与乙烷碳同位素组成再次呈正序列关系。

建立壳-幔二端元天然气成因类型鉴别模式,为下扬子锡北1井风险井论证提供理论支撑。结合我国东部大地构造与构造演化特征,剖析了松辽盆地庆深气田天然气成因类型,指出重烃气体主要来源于有机质热裂解

建立鄂尔多斯盆地海相层系天然气动态成藏过程,为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下找“大牛地”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结合鄂尔多斯盆地地质背景,提出了鄂尔多斯盆地发育上奥陶统背锅山组和中奥陶统平凉组两套优质海相烃源岩。

王强

年1月出生,湖北当阳人,岩石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岩石学学科组组长、博士生导师

现任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MineralogyandPetrology》和《岩石学报》副主编以及《Lithos》、《Tectonophysics》、《JournalofEarthScience》等期刊的编委。

主要学术成果

埃达克质岩的成因与铜金成矿。揭示增厚与拆沉下地壳熔融、岩浆混合、俯冲陆壳熔融等也可以形成埃达克质岩;提出埃达克质岩及其共生岩石组合的构造环境分类方案;揭示埃达克岩有利于铜金矿化的原因是“熔体-地幔作用”,岛弧(包括洋脊俯冲)、大陆板内伸展和大陆碰撞活动造山带等环境有利于埃达克岩成矿。

大洋俯冲向大陆俯冲的转变过程与壳幔相互作用。基于对紧邻雅江缝合带的拉萨-林芝地区–30Ma镁铁质-长英质侵入岩的研究,确定了从大洋俯冲到大陆俯冲的构造动力学转变过程:–65Ma,俯冲的新特提斯大洋岩石圈的后撤;65–60Ma,印度-欧亚大陆的初始碰撞;60–40Ma俯冲新特提斯洋板片的断离;~35–30Ma,印度大陆向北的俯冲。

岩石圈增厚与高原隆升。揭示羌塘始新世(47–36Ma)火山岩为埃达克质岩,由俯冲或增厚陆壳熔融形成,少量橄榄玄粗质岩石为富集地幔熔融形成,高原中部羌塘地块地壳增厚、东西伸展、隆升开始于始新世(47–36Ma),且主要与大陆内部的俯冲有关;发现藏北可可西里中新世(18–15Ma)增厚下地壳熔融形成的埃达克质岩,揭示该区地壳增厚和隆升可能出现在中新世。

地壳熔融与流动及高原扩展。建立了青藏高原中北部上新世-第四纪(5.0–0.3Ma)长英质岩浆岩的时空格架,发现了该区3.8–1.5Ma地壳熔融的岩浆岩,揭示这些岩浆来源于地壳15–50km深处,从而从岩石学上证实了青藏高原北部中-下地壳深处的低速高导层是地壳岩石部分熔融的结果,提出部分熔融弱化的地壳流动导致青藏高原向北、向东扩展的高原生长模型。

洋脊俯冲与地壳生长。基于对西准噶尔地区晚石炭世(–Ma)岩浆岩的研究,厘定了该区与洋脊俯冲作用相关的典型岩浆岩组合——埃达克岩–高镁闪长岩、I-A型花岗岩、赞岐岩型岩脉和MORB–OIB型玄武岩组合,其形成与洋内弧环境中洋脊俯冲-板片窗过程有关;提出了形成MORB型拉斑玄武岩的一种新机制;揭示出洋脊俯冲在西准噶尔乃至中亚造山带的大陆地壳生长、铜金成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阐明洋壳物质的再循环在显生宙大陆地壳的生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野外地质工作者▼

代杰瑞

年2月出生,地球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现任山东省地质调查院物化探所所长,高级工程师。

主要学术成果

主持完成的“山东省东部地区农业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创造性地把地球化学应用于农业、生态、环境和地方病防治等领域,为山东东部生态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了重要建议,获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一等奖。主持完成的“威海市农业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采用高灵敏的识别体系及多参数地球化学研究方法,首次建立了以生态系统为研究单元,以物质在生态系统各环境要素中的循环和迁移转化为主线,以生态效应为中心的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技术体系,促进了生态地球化学学科理论的发展,两项目均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主持完成的“山东省特色农业及典型生态区地质地球化学环境研究”项目,对全省小麦、玉米和10余种特色农产品质量进行安全性评价,提出了提高农产品生产安全的各项措施,调整了山东省区域农业发展布局,为确保农产品安全、保障人类健康提供了依据。省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认为两项目在元素迁移转化和农业区划研究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二等奖。完成的“山东省黄河下游流域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首次系统查明了鲁西北平原土壤、地下水、大气和农产品环境质量现状,取得了重大社会、经济效益,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深入研究元素在岩、土、水、气、农产品中的分布与分配规律,揭示了表生条件下元素在岩石—土壤—地下水—农产品系统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其影响机制;提出土壤中不同重金属元素富存形态的活动性差异,揭示了土壤中各种物理、化学环境条件改变下的土壤元素形态转化机理,为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研究确立了烟台苹果、章丘大葱、大泽山葡萄、日照茶等10余种特色农产品品质与母岩、土壤和水等生态地质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建立了适宜性地球化学模型,提出种植规划建议。成果调整了山东省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推进了山东省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区域种植布局,并与当地政府合作加大成果推广应用,全面提高了效益农业水平。

发现并评价了山东省绿色土地、特色土地资源。规划鲁西南2.3万公顷的富含铁、锌、钙有益元素的优质稻米产区,每年可生产出特色大米14万吨;首次圈定平方公里的富硒土地资源分布区,发现章丘大葱,龙山小米,高官寨西瓜、日照绿茶等富硒农产品,年新增附加产值近2万元。济南市政府多次会同环保局、农业局、国土局等相关部门听取“小清河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成果汇报,依据调查成果,有针对性的加大小清河治理力度,改变了小清河污染状况。

高度重视山东省土地质量地质调查工作,在调查选区、工作部署和技术方法上全面把关,编制山东省地质勘查技术标准《山东省土地质量地质调查评价技术要求》,为省内地勘单位无偿授课10余次,培养了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土地质量预警监测等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有效推进了山东省土地质量地质调查工作的全面开展。积极参与社团和政府专家咨询活动,为传播地质科技和技术进步积极奉献。

徐长贵

年生,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专业,博士研究生,教授级高工。

现任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渤海石油研究院地质总师、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勘探专家,主要研究方向:复杂陆相断陷盆地油气地质与勘探。

主要学术成果

创新建立陆相断陷盆地源-汇时空耦合控砂理论,解决了长期困扰渤海古近系中深层勘探的储层问题,突破了陆相断陷盆地传统以湖盆为核心的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完善了陆相沉积学,引领陆相盆地控砂研究新方向,渤海古近系中深层储层预测成功率由40%提高到87%,直接指导渤海多个大中型油气田发现,该理论技术及其应用成果获8年度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以及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创新建立增压型走滑转换带控藏原理,明确了郯庐复杂走滑断裂带大中型油气田的富集场所和勘探方向,指导了辽东湾发现了旅大6-2、旅大5-2N、旅大21-2等6个大中型油气田,共获得3.6亿吨石油地质储量,辽东湾老区走滑带勘探成功率由22%提高到64%,远高于国际同行水平。该理论及其应用成果获得5年度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油气重大发现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

首次提出辽东凸起北段存在晚期构造活化现象,晚期存在良好的储盖组合,晚期构造活化促进了油气的晚期运移和聚集,这一认识拓宽了辽东湾北段油气勘探领域,发现了辽北地区首个新近系五千万吨级油田。

建立高效供烃、高效疏导、高效聚集“三元控藏”的优质油气富集模式,在辽西北部发现两个五千万吨级大中型轻质油田,树立渤海油品新形象。

首次提出渤海新近系存在湖盆萎缩期三角洲,建立了极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雏形,丰富了渤海新近系勘探储盖组合,为在新近系浅层寻找优质油气奠定了基础,这一认识有效地指导了渤海中南部新近系勘探。

支东明

年1月出生,石油地质勘查专业,硕士研究生。

现任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高级工程师。

主要学术成果

主持研究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精细勘探项目,提出车排子地区火山喷发分布及“火山机构控藏”理论,是西北缘精细勘探的主要贡献人之一。集中探明和控制石油储量超过4亿吨。精细勘探项目成果评为中国石油5年度油气勘探重大发现一等奖。

主持研究准噶尔盆地北三台凸起侏罗系石树沟群油气勘探,提出“近源、三角洲前缘河道型”岩性的成藏理论,是阜东地区侏罗系石树沟群油气勘探重大发现人之一。0年至2年共发现了阜东2井区头屯河组油藏等7块油藏,累计上交控制、预测石油地质储量近1亿吨,成为股份公司年度六大发现之一,荣获油气重大发现一等奖。

积极倡导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斜坡区油气勘探,构建百口泉组扇体大面积含油成藏理论,是玛北油田发现的主要贡献人之一。目前已落实玛北斜坡百口泉组三级储量2.1亿吨级。3年,《玛北斜坡百口泉组扇体大面积成藏控因分析及亿吨级油藏发现》成果被评为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创新火山岩成藏地质理论,结合地质-地震-工程一体化攻关思路,实现了斜坡区深层整装规模优质储量的快速发现。建立了斜坡区断层-不整合-火山岩体-超覆砂体共控的复合地层型油气成藏新模式,发现了古生界石炭系、二叠系佳木河组、二叠系上乌尔禾组3层近2亿吨级的整装规模优质稀油储量,发现金龙油田,实现了中拐凸起斜坡区深层勘探的重大突破。4年,《中拐凸起斜坡区深层整装规模优质储量发现与理论技术创新》成果被评为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主持研究西北缘中拐凸起侏罗系隐蔽油气藏勘探,创新提出识别断距小于10米的小断距断裂及薄砂体油藏的识别配套技术方法,实现了准噶尔盆地中拐凸起侏罗系勘探首次突破。探明石油地质储量.73×t,并建成了年产3.9×t油气生产能力的油气田,有力推动准噶尔盆地中拐凸起侏罗系浅层油气勘探工作。4年《准噶尔盆地中拐凸起侏罗系隐蔽油气藏发现》获新疆油田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

主持研究西北缘夏子街地区二叠系火山岩油气藏勘探,首次提出了二叠系火山岩油气成藏的新模式,在夏72井勘探获得重大突破。向国家上交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为×t。4年《西北缘乌夏断裂带火成岩储层油气勘探及夏72井油藏发现》获新疆油田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

主持研究车排子地区新近系油气勘探,在车89井、车95井获得重大突破,是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新近系油田的首次发现的主要贡献人之一。上交预测石油地质储量×t,4年《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新近系油气勘探新突破》获新疆油田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

张艳飞

年12月出生,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博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

现任辽宁省化工地质勘查院地勘分院院长。

主要学术成果

从辽东硼矿整体性和特殊性出发,把我院多年来对于辽东硼矿的勘探实践与当前先进的成矿系统地质理论相结合,首次对辽东硼矿床电气石岩进行锆石SHRIMP定年研究,发现富镁质岩浆岩并进行了系统研究,系统研究辽东硼矿成矿系统基本要素、成矿系统时空结构,总结了成矿系统作用过程,建立了硼矿成矿系统模式,并进行了成矿预测。

通过对华北东缘钼成矿带成矿岩浆岩地球化学及典型矿床实例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提出燕山(岩浆)岩的概念,并提出鉴定标志;宝音图钼矿的成矿作用具有斑岩矿床特点,但矿体产于成矿岩体内接触带的白云母石英脉中,主要与白云母热液矿物有关,因此是一种特殊的斑岩型钼矿床;斑岩型铜钼矿床是重要钼矿床类型,首次将其划分为同生斑岩矿床和后生斑岩矿床。

通过对典型石墨矿床研究,从石墨矿床成矿涉及到的地球动力学及生态演化、各种地质作用,包括生物-岩浆-沉积-变质-热液各种地质作用的基础地质问题入手,深入对比不同区域、不同地质时代、不同类型石墨矿床的矿化特征,系统总结了石墨矿床的成矿作用。建立了晶质石墨矿床的成矿模式:原生碳沉积富集→无定型碳热变质转变为石墨核晶→碳硅有机热液氧化还原交代石墨核晶生长形成粗晶鳞片状石墨的三阶段成矿模式,符合石墨矿床形成的地质背景。

在对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中旗大乌淀矿区石墨矿的野外细致研究基础上并结合物探成果,提出该区石墨矿为华力西晚期斜长花岗岩与白云鄂博群尖山组一段含碳黑色岩系热接触变质成矿的成矿理论,建立了华力西晚期花岗岩和尖山组含矿层接触变质带控矿和找矿模型,发现了一处超大型晶质石墨矿床(矿石量3.49亿吨)。

通过对朝阳地区中生代盆地构造、地层层序集古地理环境的研究,圈定了油页岩成矿远景区,选择有利区段进行钻探验证,探获油页岩矿石量4.26亿吨。

王艳忠

年出生,地质矿产勘查专业,博士研究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现任武警黄金第一总队副总工程师。

主要学术成果

金厂金矿经过20多年的地质勘查,初步建立“角砾岩型-岩浆穹窿裂控型”成矿模式,达到特大型矿床规模。

高松山金矿通过小比例尺化探预测,提供找矿靶区,发现含金矿脉4条,发现角砾岩型、蚀变岩型矿体,达到大型矿床规模。

漠河-塔河找矿远景区,总结了漠河盆地充填序列、形成演化;确定了二十二站坳陷带与秀水山逆推带、莫尔道嘎岩浆弧与漠河盆地的界线,研究额木尔河群二十二站组、漠河组、开库康组形成时代和沉积环境,研究漠河推覆体构造与成矿关系。

加格达奇-海拉尔填图区,加强二连-贺根山断裂形成演化及两侧含矿性对比研究,调查阿力得尔河断裂性质及形成时代,对红花尔基-新林蛇绿混杂岩带的形成机制进行研究。

吉南填图区,研究了敦密断裂两侧成矿环境的差异性,探讨了长白山玄武岩覆盖区下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方法,提出“重力测量+可控源大地音频测深+钻探验证”的有效方法组合。

额济纳旗填图区,查明前寒武纪变质岩的物质组成、形成时代、变质变形作用、构造背景及成矿作用,研究探讨园包山岩浆弧和公婆泉岛弧两个次级构造演化特征。

军事地质调查。对综合调查测量、民用数据标准化改造、遥感调查三类项目进行分类指导,确定军事地质要素及表达方式。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跟进指导九台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项目,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减灾防灾工作提供基础资料。

毛启贵

年2月出生,矿床学、矿产勘查专业,博士研究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成矿预测研究所副所长。

主要学术成果

聚焦中亚造山带古生代大规模成矿的热点问题,创新了对东天山-北山地区地壳增生过程、样式及其对成矿制约的认识。

瞄准造山带弧盆体系成矿作用这一前沿课题,以卡拉塔格矿集区精细研究为基础,通过对古生代火山岩层序、火山活动旋回与成矿期次,查明了火山活动、构造活动与成矿作用的关系;通过成矿作用与火山岩浆活动之间的成因联系研究,识别了VMS型、火山热液脉型(高硫型浅成低温型)和斑岩型矿床三类成矿系列,建立了成矿地球动力学模型;在含矿建造、岛弧基底性质、成矿元素富集机理、弧-盆转换机制及其对成矿的制约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认识,进而推动了中亚造山带盆弧体系成矿作用的研究和地质认识的创新。

在成矿预测与靶区评价技术方法试验基础上,总结了东天山戈壁荒漠地区火山-次火山岩铜多金属矿的有效的探矿方法技术组合,明确了矿床的成矿地质体、成矿系统与分带特征、成矿构造与结构面等找矿标志,总结以往各类物探、化探数据深度处理提取有用信息的方法技术,集成该类矿床的物探方法组合。

在对新疆东天山卡拉塔格矿集区含矿建造、成矿地质背景的研究和对成矿作用认识的创新的基础上,支撑卡拉塔格地区发现了北疆地区首个早古生代大型VMS型矿床,成为天山成矿带新的找矿方向;通过大比例尺成矿预测,支撑红山、红石和梅岭矿山深边部的找矿突破。

在对大南湖岛弧带含矿建造研究、区域成矿条件、成矿规律认识创新的基础上,通过成矿预测、地质检查和调查评价发现了具大型找矿潜力的玉带斑岩铜金矿床,明确了东天山地区发育中泥盆世斑岩成矿,是继土屋斑岩铜矿之后在斑岩铜矿找矿方面新的找矿突破,拓展了东天山斑岩铜矿找矿空间。在区内还圈定了和提交了西二区、东二区、克孜尔、红箭滩等铜、金、铜镍找矿靶区14处。

通过对青海锡铁山铅锌矿床含矿建造、成矿作用认识的创新,支撑了的勘查找矿突破支撑矿山在断层沟靶区取得找矿进展。

张启跃

年6月出生,地质学专业,学士,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研究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正高三级)。

现任南盘江成矿区贞丰和富宁地区地质矿产调查项目负责人,国土资源部罗平生物群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主任。

主要学术成果

发现了罗平生物群,厘定了生物群的时代为中三叠世安尼期Pelsonian亚期,鉴定出6个门类40属种化石,新命名32种,为世界上多样性最丰富的三叠纪海生化石库之一。

首次发现了丁氏滇龙、张氏幻龙等海生爬行类及幻龙水下觅食遗迹,确立为全球中三叠世海洋生态系统全面复苏的标志。

识别出5目7科21属26种鱼类,命名了高背罗雄鱼、宽泪颧骨罗平空棘鱼和云南龙鱼等鱼类新属种,提出了新鳍鱼类在中三叠世安尼期已经开始全面辐射的新认识。

发现甲壳、螯肢、多足3个亚门6个纲8个目的节肢动物,命名6个新属9个新种,揭示了甲壳亚门是安尼期爆发性辐射的窗口,填补了我国三叠纪海生节肢动物研究的空白。

恢复和重塑了罗平生物群食物链,揭示了一条从低等的浮游生物等初级生产者到顶级捕食者的海生爬行类的一系列完整食物链,提出了罗平生物群是三叠纪海洋生态系统全面复苏和三叠纪生物大辐射最典型的代表等原创性认识。

创建了集科普、科研为一体,具有国际影响的国土资源部罗平生物群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为罗平生物群国家地质公园的申报和建设提供了科技支撑,有力推动了三叠纪地学研究和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教师▼

吴怀春

年12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旋回地层学和海洋地质学研究。

现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海洋地质与环境教研室主任、年代学组织“地时-中国(Earthtime-CN)”秘书长。

主要学术成果

华南中二叠世罗德阶–三叠纪印度阶天文年代标尺

通过对华南上寺剖面中、上二叠统、煤山剖面长兴阶和大峡口剖面印度阶进行详细的野外地层岩性观察、测量、厘米级采样和测试,开展旋回地层学分析和天文年代调谐,确定出地球轨道参数深刻地影响着二叠纪晚期气候和沉积过程;建立了中二叠世罗德阶–三叠纪印度阶天文年代标尺,确定出罗德阶、沃德阶、乐平统和印度阶的持续时间分别为万年、万年、万年和万年;完成中二叠世-早三叠世牙形石带、生物大灭绝和重大地质事件年龄及持续时间的高精度年代标定,确定出煤山剖面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灭绝事件主灭绝期持续时间为8.3万年,稳定碳同位素急剧负偏持续时间为1.5万年。

该研究建立的中二叠世-印度期高分辨率天文年代标尺为生物大灭绝事件及其后的生态复苏提供了高精度的年代学约束,将增进人们对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灭绝事件的理解;成功完成国际地质年代表的天文年代校正工作由中生代向古生代延伸,向建立古生代天文地质年代表迈进重要一步。研究成果为天文学家计算古生代的天文模型提供了可靠的地质证据,为开展古生代旋回地层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对构建古生代高分辨率年代地层格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上述研究成果分别发表于著名学术期刊NatureCommunications(3)、GondwanaResearch(2)和Palaeogeography,Palaeoclimatology,Palaeoecology(5)上。

中国东北陆相白垩系天文年代格架

通过对松辽盆地大陆科学钻探“松科1井”和辽西义县组的陆相白垩系开展环境磁学及旋回地层学分析,取得以下成果:(1)在松辽盆地及辽西的陆相白垩系识别出完整的米兰科维奇沉积旋回,证明了地球轨道力深刻地影响着温室条件下陆地环境的气候变化和沉积过程;(2)建立了“松科1井”持续时间长达28Ma的长偏心率天文年代标尺,确定了超磁静期结束时间,完成晚白垩世地磁倒转年龄的天文年代校正,建立了松辽盆地上白垩统高精度年代格架及其与海相地层的对比方案;(3)建立了义县组尖山沟层“浮动”天文年代标尺,认为其沉积持续时间为86万年。

研究成果表明温室气候条件下地球轨道参数深刻地影响着陆相环境的气候变化,所获得的天文年代标尺为建立松辽盆地上白垩统绝对年代格架、确定重要地质事件年龄及持续时间、热河生物群的演化,以及海、陆相地层在万年尺度上的高精度对比提供新的年代学约束。相关成果分别发表在著名学术期刊EarthandPlanetaryScienceLetters(3篇)、Palaeogeography,Palaeoclimatology,Palaeoecology(3篇)、Geology和Earth-ScienceReview上。

武雄

年7月出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博士。

现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学术成果

针对三峡移民工程新建城镇的地质问题,采用宏观、细观和微观地质特征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手段对巨型古滑坡体进行了鉴别研究,明确提出巫山上西坪和巴东黄土坡巨型古滑坡体的滑动机理;在对其进行整体稳定性评价的基础上,通过对变形裂隙的力学性质、出露部位、扩展趋势以及出露次序的研究提出了巨型古滑坡体可能的复活模式及其时空预测预报原理,从而确保了巴东县新城区之一的黄土坡新城区未被废弃;针对三峡库区滑坡海量地质数据的特点,运用信息技术,建立滑坡信息数据库及稳态评价系统,利用该系统成功进行了三峡巴东地区新城镇的信息化选址。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围绕如何在保证国家重大基础设施、文物安全、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周边环境友好的前提下,合理进行地下空间(包括矿产资源开发、地铁建设等)开发这一重大现实问题,通过现场调研、室内试验、现场测试、理论分析、数值计算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手段系统地研究了地下空间开发对周边建筑物、环境等造成的影响,提出了一套合理可行的分析评价方法和防治措施,研究成果被相关主管部门采纳,取得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研发了基于概率积分法的地面塌陷计算软件;以冀中能源峰峰集团群矿在岳城水库库区及周边采煤为例,构建了《岳城水库库区及周边采煤对水库安全运行影响监测系统》,为管理部门提供了强有利的信息支持。

多年来固体矿产资源的开发导致了北京市非常严重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与北京市的发展定位与规划明显不相适应。在对已有研究成果分析总结的基础上,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和现场对矿山地质环境、修复示范工程等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北京市的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地面塌陷和地裂缝,崩塌、滑坡、泥石流,土地退化,地下水疏干和污染等;针对北京地区的气候、水文、降雨、土壤、矿山地质条件等特点,制定出矿山生态环境修复的总体原则、具体措施和修复标准。

首次发现延吉盆地广泛发育有强膨胀软岩;通过现场工程地质调查和大量的室内实验,提出了强膨胀性软岩的分类和分级标准,揭示了延吉盆地强膨胀软岩滑坡的机理;通过实验数据、反演分析等综合研究手段确定了延吉盆地强膨胀软岩边坡岩体的力学参数;运用极限平衡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分析手段,确定出吉林—珲春高速公路延吉盆地段路堑高边坡的开挖方案和具体加固措施,现场施工取得巨大成功;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吉林高速公路延吉盆地软岩边坡锚索应力智能远程监测系统》。

-END-

本文转载至:桔灯勘探









































新疆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中药可以治愈白癜风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linshengzx.com/jlyw/4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