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真乌席勒家园的守望和文化的传
乌席勒:家园的守望和文化的传承 初冬时节,大地一派萧瑟。春天总是姗姗来迟,而冬天却总是不约而至提前降临的柴达木,更显得寂寥和苍茫。然而,地处海西州首府德令哈市巴音河西岸的柴达木民族文化活动中心海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却一改往日的平静,变得热闹非凡。 11月3日这天,位于海西州民族文化活动中心南三楼的海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创意馆,聚集了许多来自德令哈、格尔木、都兰、乌兰、甘肃肃北等地的蒙古族木雕、蒙古包制作技艺传承人和爱好者。《传承柴达木》第一期培训班终于预期预时、按部就班开课了。 据海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创建人乌席勒介绍:为了举办这期已经收入青海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海西蒙古族木雕和蒙古包制作技艺培训班”,他们整整准备了三个月。最后经州政府、省政府和省军区批准,特邀蒙古国著名木雕艺术家、木雕蒙古包制作技艺大师那仁巴特尔来海西授课传艺。他不无感慨地说:举办此次培训班,一是为了提升海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技艺,适应新形势下民族工艺事业的发展;二是以此为契机,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导海西民族手工艺蓬勃发展。 时隔不久,一个以畜产品为主题的《传承柴达木》第二期培训班,在前期蒙古族木雕、蒙古包制作技艺的学员们落下最后一尊木雕的刻刀,支起最后一顶蒙古包天窗的时候开课了。11月22日这天,海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创意馆内,又云集了来自海西各地的蒙、藏、回、汉等民族学员,尤其是诸多的贫困户、低保户,甚至还有抱着孩子来学艺的…… 因为它的命题贴近生活、注重实际——“羊毛不值钱了,我们自己创造价值”;因为它的意义在于身怀技艺,何怕无用?于是,授课者以亲身的经历,切身的感悟开始言传身教,为广大农牧民群众解疑释惑,探寻途径,求得脱贫致富的门路。 乌席勒曾经说过,民族文化传承不仅需要学者专家们在理论和学术上的阐述,更需要无数个贴身百姓和付诸行动的实践者。而他便是这样一位被自己言中,并且矢志不渝地守望着精神的家园,身体力行地传承着民族文化的海西赤子。 说起乌席勒,在海西、在青海、在西部,乃至塞外漠北、云贵滇川、中原故里、京华城池、但凡有蒙古人聚集的地方,无人不对这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那达慕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交口称赞: ——他淳朴憨厚,却不失聪明智慧;他粗犷豁达,但深含细腻柔情;他热情大方,却能够明辨善恶;他浪漫潇洒,但保持一往深情…… 乌席勒,作为德都蒙古文化的守望者和传承者,面对前来采访的记者不无风趣地说:“过去,我只属于一个单位,海西州群艺馆。现在,我属于柴达木这个大家庭。哪里需要我,我就去哪里。人生不能只为自己,要为大家,要为民族的文化事业传承和发展做点事情”。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翻开他的履历,一个走出草原的牧童是如何惜别羊群又重返牧场,春天傲立风沙,盛夏头顶骄阳,金秋采撷硕果,隆冬身披霜雪,行走在故乡的山野草原,寻找着渐行渐远的弥漫着奶香的炊烟。以“白加黑、五加二”,全天候的精神状态,一年到头地奔波在海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播、发展的路上,在执着与坚守,发现与传承中实现自己的梦想。记者问起退休了怎么感觉比上班还要忙时,他风趣地告诉记者:“因为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所以才这样四季不分,昼夜颠倒,有时候疯狂得连自己都感到不可思议。”正是由于这种不可思议的疯狂,他才收获了如此众多的成果。出版了《寻梦八百里瀚海》——乌席勒作词歌曲集(九洲音像出版公司出版、北京京文唱片传播有限公司发行)、大型摄影画册《海西那达慕》(中国摄影家出版社出版)、德都蒙古民歌集《呼和苏里的骏马》(中国音乐家出版社出版)、《情系柴达木》——乌席勒文集等等。 乌席勒年退休,年便与朋友一起策划完成了德都蒙古首部歌舞剧《寻找汗青格勒》,并在长沙首演成功,引起反响。归来时,青海广播电视台记者塔娜特意采写了专题《寻找汗青格勒》,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全景中国》播出。记者这样报道:“刚刚退休的乌席勒每天都精力充沛地奔波着,他说退休其实就是意味着另一段事业的开始,而这个事业却是无尽头的……”这就是传承、传播、发展民族文化的道路。他不是不想安度晚年,而是心中那份对海西州民族文化事业执着追求的情缘无法停止。 年在海西州文体广电局和海西州民族文化活动中心的支持下,他开始倾其身心筹建海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为了“广大传承人能够有尊严地传承文化遗产”,更为了抢救保护和传承传播优秀的民族文化,他放弃了退休后回西宁过安乐日子的所有时间,几乎把一生的积蓄都投入到了传承基地的建设中,继续为柴达木的民族文化奉献着自己的余热。 一位文化商人来基地考察后曾经问乌席勒:“你的经济效益从哪里来?”他明确回答:“我就没有想过还创造经济效益,因为每一位进驻基地的传承人都会得到发展和获取经济效益,这就是我为大家创造条件,自己掏腰包打造传承基地的目的。”最后这位商人难掩敬仰之情地对他说:“你这是在做政府的事情啊!精神可嘉,令我感动。” 回顾乌席勒走过的人生道路,我们就不难看出他执着的追求,他艰辛的跋涉,他无私的奉献……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令人肃然起敬。 乌席勒年出生在宗务隆乡乌查汗村,年第一次离开草原去省城求学,年毕业于青海民族学院预科“社来社去”文化补习班,同年参加工作。就是这不同寻常的三年学习经历,让家乡草原少了一个牧羊人,多了一位能写能画能摄的多才多艺的艺术家。若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比别人多付出艰辛的汗水。三年的学生生活交给他一把开启智慧门扉的金钥匙,一本怀揣至今的《新华字典》便是他学习汉语的全能典籍,使他能够在文化、历史、美术、书法、摄影、文学等领域游刃有余,持之以恒。 今天,我们溯源乌席勒的足迹便能发现他成长的轨迹: ——年在乌兰县铜普乡工作,年12月调入乌兰县民政局,年全国人口普查工作中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年调入乌兰县文化馆,参与组织海西历史上第一个地方政府举办的那达慕——乌兰县首届那达慕大会,完整记录了那达慕的传统三项技能; ——年录制了青海著名艺人乌子尔老人说唱的《汗青格勒》与德都蒙古民歌等; ——年海西首届那达慕大会上乌兰县第一个定制了搏克“召德格”,逐步提升那达慕文化的普及; ——年海西州第二届那达慕大会时,他提交了关于海西蒙古族那达慕增加活动内容的建议,组委会接纳了乌席勒的建议,那达慕大会的内容开始丰富多彩; ———年在乌兰县普及了县乡村那达慕网络;年担任民俗顾问,参与完成纪录片《蒙古族剪发礼》、《远去的驼铃》; ——年参与创意举办了海西蒙赫嘎啦牧民文化节;策划编导的歌曲集《我的克鲁克》由中国科学文化音响出版社出版发行;年提出了举办《柴达木之夏》城市群众文化的建议,延续至今; ——年开始提出海西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建议,率先在全省实施民间文化的规范传承保护工作;策划设计完成海西州成立50周年成就展; ——年创办了《百姓舞台》,旨在发现农牧区文化艺术人才,文化馆搭台农牧民唱戏;同时开始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年录制查汉扣文说唱的《汗青格勒》(49分钟);年他的摄影作品《乳》在中国第八届艺术节荣获全国政府最高奖——群星奖; ——年录制苏克老人说唱的《汗青格勒》,首个最长版《汗青格勒》(分钟)诞生;被评为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编辑出版大型摄影集《海西那达慕》(中国摄影家出版社); ——年采录了乌兰县民间艺人说唱的《汗青格勒》(57分钟);年开始录制《青海蒙古族那达慕渊源》、拍摄纪录片《四川蒙古人》; ——年登记成立汗青格勒乐团,举办了首次演出; ——年创办首届德都蒙古《金色世界德令哈·汗青格勒之乡》春节晚会(荣获八省区电视节目评析会二等奖、蒙古国和图瓦春节节目收视率最高);拍摄纪录片《守望家园》(荣获八省区电视节目评析会一等奖);注册商标《汗青格勒》,有效保护了知识产权;年在那达慕大会上招收了29名那达慕文化传承徒弟; ——年创办首届新春网络系列歌会:蒙古语版《汗青格勒之乡·聚宝盆的祝福》(蒙古语八省区电视节目评析会二等奖)、藏语版《吉祥的祝福》(藏语五省区一等奖)、汉语版《歌声飘过金色世界》;荣获年度柴达木文学艺术创作奖(影视类)、对外宣传先进个人等等;编辑出版乌子尔、索克说唱《汗青格勒》图文和CD书,第一次出版《汗青格勒》录音;同年特邀著名画家包·巴雅尔先生开始创作百米绘画长卷《汗青格勒》;编辑出版了《寻梦八百里瀚海》——乌席勒作词歌曲集(九洲音像出版社出版、北京京文唱片有限公司发行); ——年元月完成德都蒙古首部歌舞剧《寻找汗青格勒》,湖南长沙首演;5月在甘肃金昌再演,被国家艺术基金列为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年乌席勒担任《德都蒙古》杂志主编; ——年元旦首创《行摄柴达木》旅游摄影活动之《相约德令哈·牵手情人湖》,全国各地摄影家集结德令哈,走进柴达木;之后《行摄柴达木》已经成为摄影家走进柴达木的桥梁,第一次吸引百名摄影家参与《行摄柴达木》的采风活动; ——年3月申请创办“海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投入全部个人积蓄精心打造传承基地,分传承区、创意区、体验馆、展览区和非遗绘画创作室; ——年9月开始继续打造柴达木系列活动,《放歌柴达木》、《传承柴达木》、《创业柴达木》;《放歌柴达木》已经成功举办三期,《创业柴达木》成功举办一期,现在正在举办《传承柴达木》之《省级非遗保护名录蒙古族木雕及蒙古包制作技艺培训班》…… 这就是乌席勒,一个退而不休的民族文化传承者。 这就是乌席勒,一个德都蒙古精神家园的守望者。 文/郭国庆—青海省电视台高级编辑、纪录片导演 ▼接受新疆广播电台采访 ▼接受西宁电视台采访 ▼接受内蒙古电视台采访 ▼接受新疆广播电台采访 ▼接受采访 ▼和贾晞儒教授交流 ▼和那达慕创办人诺尔吉交流 ▼调研民间手工艺 ▼和马头琴大师交流 ▼都兰巴隆拍摄祭敖包 ▼采访青海湖祭湖敖包创建人 ▼采访僧人 ▼拍摄春节节目现场 ▼和拍摄春节节目 ▼和拍摄春晚外景 ▼和拍摄德令哈 ▼在海北州刚察县采访 ▼在海北州刚察县采访羊头敖包 ▼在尕海采访僧侣 ▼肃北调查那达慕文化 ▼青海湖祭海亭采访牧民 ▼摄像师 ▼拍摄现场 ▼摇臂手 ▼在白佛寺调查青海湖祭湖历史 ▼在海南州倒淌河拍摄察汉城 ▼在湟源古城遗址 ▼在昆仑山拍摄牧民专辑 ▼在拍摄新年晚会外景 ▼在青海海拔最高的敖包采访 ▼在青海湖畔调查那达慕起源 ▼在天峻县采访 ▼在托素湖拍摄 ▼在元上都与云南蒙古族一起 ▼在扎藏寺采访 ▼在西宁专家学者座谈会上 ▼在柴达木采风 ▼汗青格勒乐团成立仪式 艺术创作: ▼《北树山雪景》 ▼《草原之晨》 ▼《母亲·岁月·宇宙》 ▼《树魂》 ▼书法《酒》 ▼编辑出版的音像作品 ▼录制的都兰县民歌集 ▼录制的天峻县拉伊集 ▼录制的乌兰县民歌集 ▼海西那达慕 ▼书籍《汗青格勒》 ▼收徒仪式 ▼那达慕收徒仪式 ▼个人专辑发行仪式上 ▼在作品发行演唱会现场 ▼全国文化系统双先表彰会上 ▼十二届青海省艺术展一等奖 ▼传承人匾 ▼群星奖证书 ▼少年时期的乌席勒 ▼在鄂尔多斯市成吉思汗博物馆 ▼在哈拉湖 ▼在哈拉湖 ▼在海北调查那达慕文化 ▼在甘肃庆阳 ▼在甘肃夏河采访 ▼在固始汗群雕前 ▼年与那达慕蒙古族服饰队合影 ▼录制《高原那达慕》专题片 ▼穿越沙漠 ▼年拍那达慕 ▼与任玉贵先生在青海湖祭海亭 ▼与诗人吉狄马加 ▼与诗人朋友在一起 ▼与中央民大音乐学院教授一起 ▼与著名歌唱家乌云毕力格交流 ▼与著名音乐人巴音研究德都蒙古民歌 ▼与作曲家查干在成吉思汗陵 ▼与歌唱家拉苏荣先生在一起 ▼与吉林、辽宁的蒙古同胞在一起 ▼与郭玉桥、包玉文在一起 ▼在黄南州河南蒙古县采访那达慕 ▼在吉林草原文化馆采访 ▼在鲁克湖录制节目 ▼在拉萨大昭寺采访 ▼在拉萨西藏博物馆 ▼在民俗活动中 ▼在母校——青海民族大学 来源:成吉思汗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linshengzx.com/jlzw/12606.html
- 上一篇文章: 文化建设年,步履匆匆,足迹深深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