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立军在作业室。

武立军作为吉林省地理信息院基础测绘分院工程师。18年来,他始终工作在生产一线,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刻苦钻研,勇于创新,敢担重任的精神和扎实的技术功底,赢得了领导和同志们的一致好评。吉林省总工会授予他“省职工自学成才者”称号;获得吉林省测绘地理信息局“质量管理突出业绩奖”;被省直机关工委授予“五一劳动奖章”;被吉林省公务员局和省测绘地理信息局授予“吉林省测绘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他还多次荣获吉林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先进个人”“质量标兵”“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等称号。在开展地理国情普查工作中,武立军更是立足自身岗位,充分发挥技术特长,全身心投入工作,创新技术方式方法,提高时点核准工作效率,在全省率先完成成果汇交,在普查大会战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扎实贯彻普查技术标准

在地理国情普查工作中,武立军所在分院主要负责桦甸市、二道江区以及辉南县和抚松县的部分区域。由于普查是一项开创性工作,没有成型的经验可借鉴,武立军就从最基础的指导文件入手,认真学习国家和吉林省的相关技术文件,积极向省普查办专家请教,并结合实际确定工作思路和技术方案。针对与以往测绘工作要求明显不同的关键环节,武立军结合技术标准,进一步细化了生产方案和工艺流程,使作业员在生产中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武立军严格落实省普查办技术要求,每承接一项生产任务,都先行先试,反复推敲每道工序的技术要求和作业细节,及时解决发现的问题。他还多次组织作业人员,讲解普查工作最新技术标准和生产要求,有力地推动了工作。在标准时点核准阶段,吉林省所用的卫星影像分辨率较低,同一类型的地块,影像上表现却出现了不同,即业内所说的“同物不同谱”,给内业解译带来了很大难度。为此,他在时点核准前对影像进行了全面分析,针对变化区域的特征影像,派出两组外业队员赶赴测区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实地核查,为内业提供了可靠的解译样本。这项工作有效缩短了内业工作时间,大大提升了对变化图斑的解译准确率。其他普查单位得知后,也纷纷效仿。

科技创新提高生产效率

武立军平时就重视学习,善于通过技术攻关解决工作难题。他充分利用现有软件,开发新的应用方法。普查成果检查工作中,检查员每发现一个问题,就需要在图上标注位置,并在检查册上作出详细记录。如果图幅问题多,一幅图就要记录几十条问题,耗费两三天时间。武立军为提高检查效率,在Arcgis和Office软件基础上进行了二次开发,使人工检查可以自动输出具备可追溯性的检查记录表,省去了人工记载的工作量,检查工作提速近三分之一。

普查标准时点核准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武立军利用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比较预验收普查成果与标准时点核准数据,并自动标注更新部分。这一举措使作业员避免了重复性大面积读图,方便确定重点核查区域,提高了发现问题的准确度,减少了作业时间。此外,武立军还利用Arcgis和Access软件制定了检查方案,弥补了现有质检软件缺少检查项的问题。

无私奉献争当排头兵

在标准时点核准阶段,卫星影像陆续分发至生产单位。为保证时点核准现势性,武立军带领作业员对每批可用影像都进行了核准,部分测区甚至进行了3至4轮。由于作业时间非常紧张,武立军带头加班加点工作,时刻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履行“从我做起,向我看齐,对我监督”的“三我”承诺。在普查期间,他每天从早上7时工作到晚上10时以后,标准时点核准的那段时间,更是经常加班到后半夜,甚至通宵工作。那段时间,武立军经常深夜才能回家,早上天蒙蒙亮就已经来到单位。甚至他的儿子都曾问过妈妈:“爸爸有多长时间没有回来了?我怎么感觉他这一年都在出差呢?”这样的高强度工作,从年元旦开始,一直坚持到年9月中旬普查生产工作结束。

他的这股干劲,也感染了整个团队。他所带领的团队各项工作始终走在吉林省前列。他们的生产管理方式和技术创新成果还被其他普查单位所借鉴。在武立军团队的带动下,吉林省地理信息院在全省率先完成所承担的全部19个县、市、区的普查成果国家级汇交和省级汇交工作。

更多信息请浏览中国测绘新闻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linshengzx.com/jlzw/13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