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创刊2000期特刊43年坚守2
43年坚守期绽放 花开几回响刘玉琴 ? 花开的声音一定是可以听得到的。尽管它不是很响亮、很喧闹,但其清气漫溢、意趣可人的声音,一定会伴随着幽渺灵动、温润雅致的芬芳,汇拢成春风初生,春林初盛,春风一拂千山绿的光景,向世界宣示它的蓬勃之意。这是花儿在成长。 《井冈山》副刊呢?四年五次摘得中国新闻奖!如花儿开放一般,我们静下心来,可以听到她志存高远的不凡声响。 这些年,社会发展一日千里,媒体变革一直在路上。面对新兴媒体的强劲崛起,传统媒体不断调整融合。《井冈山》副刊以她的追求,她的坚守,她的品质与创意,呈现了报纸副刊春风十里的另一种面貌、价值传播的鲜活传奇。坚持文新合宜,坚持文学意趣,坚持精神理想,《井冈山》副刊在中国报纸副刊园地里散发出纸媒独有的馨香。梦想、格调、情怀,与新媒体的融合实践,寓示了传统媒体新的生长途径。 文新结合是报纸副刊生存的基础。副刊是报纸的附张,是新闻正刊的补充和延伸。文学性与新闻性如鸟之双翼,彼此依存。与时代同行,绘现实风情,让人们感受时代韵律,发现生活之美,是副刊的旨意所向。如此,静与动,互相映带,顾盼生辉;枝与干,彼此缠绕,百转流香。 文学意趣是报纸副刊生存的灵魂。“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一片静谧或喧闹之中,温润雅致、岁月静好的副刊,提供了一方心灵安放的净土,成为社会文化发展前行的标杆。人文内蕴与文化品格互相托举,经得起咀嚼,耐得住琢磨,如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欣欣然滋养着人们的情感与哲思。 精神理想是报纸副刊永远高举的旗帜。正如一句诗文里所说,“半碗灯星辰日月,一张纸社稷山川”。文以载道是素来的传统,以文化人是当然的责任。社会迷惘之时,副刊保持清醒;社会功利之际,副刊多一些清纯。不迎合,不媚俗,坚持理想信仰,以真诚而艺术的表达和高远的价值引领抵达历史深处。有人说,只有思想才能砥砺思想。黑格尔说,只有精神才能认识精神。副刊有情怀、讲格调、高水准,这样的副刊一定会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罗丹传》里有一句话:美术家立下一个伟大榜样,即崇拜自己的事业,要把事业做得美而得到其中之乐趣。《井冈山》副刊知道自身的价值和意义,面对瞬息万变的生活,他们执着坚守,静静伏下身来,在字里行间编织岁月理想,在新媒体上张扬文化信仰。让时代风云在版面回旋,让生活热流在文中流淌,副刊气质漫漶出副刊人的思想深度和文化高度,这是《井冈山》副刊之所以能花开几回响的奥秘之所在。 岁月是一条逶迤而去不舍昼夜的河流,河岸上紧挨着或间隔着错落有致的一个个房舍,这大概近似于数学家的观点——线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集合,副刊的情节就是发生在这些房屋中或房屋外的人与事。这些人与事像珍珠一样串联起来,闪耀起来,合成了悠远的历史与当下的现实生活场景,从中我们找见自己,发现别处,有所感悟,收获启迪,并静待心底花开的声音。尽管传播方式剧烈变化,媒介技术日新月异,但内容为王是永远的核心,副刊的深耕细作、经典性与历史文化价值,不可替代,别具风韵 由此,天日潮汐,岁月人事,无论人心怎样浮动,世俗怎样喧嚣,来自来,去自去,报纸副刊的静水深流、温婉辽阔,将如艳阳下的花开满树,芳香远逸。 (作者为《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 七律 贺《井冈山》两千期汪天行 ? (锦)上添花翰墨香, (绣)织百家雅韵芳。 (文)见才人咏鄱赣, (章)闻俊杰颂井冈。 (两)眼热潮频感动, (千)家暖意任飞扬。 (赞)歌一曲冲云汉, (誉)满神州再图强! (作者为江西省文联常务副主席,中国作协会员、中国美协会员) 四把金钥匙韩小蕙 ? 如果你有亩土地,其中的99亩,你和其他农场主一样,种上了小麦、玉米、水稻或者果树;可是你却把特意留出的1亩,栽种上腊梅、玉兰、牡丹、月季和秋菊……由此,你就从其他百位、千位、万位农场主中脱颖而出了——你的田地里,从春到夏,从夏到秋,皆有灿烂的鲜花盛开,皆有浓淡的馨香氤氲,你的世界因此而享有了出众的辉煌! 这说的就是文学副刊。 在国内外一片“纸媒不行了”的哀鸿声中,我们文学副刊界却不悲观。相反,我们觉得,这正是文学副刊这种原创性版面大展宏图的好时机:纸媒新闻的雷同,可以遭到读者无情的抛弃,然而e媒体却掠不走文学副刊的独特盛开,伊人独立,谁与争锋? 所以,全国有许多文学副刊,正焕发出创造的激情。不仅几大著名大报副刊更上层楼,还有一批多年来“春在溪头荠菜花”的省报、市报副刊越办越有劲,越办越活跃,越来越多地获得读者点赞。这里面非常突出的,就有江西日报《井冈山》副刊。 不看不知道,一看,才知道《井冈山》已获得了这么多奖项,包括两次中国新闻奖副刊一等奖。作为业界中人,深知这是多么的不容易,相当于拿了两次全运会冠军吧!这殊荣,是全国多少副刊编辑梦寐以求的呢! 那么,“芝麻,开门吧”,打开成功大门的钥匙是哪几把呢? 我以为,《井冈山》至少有四把金灿灿的钥匙: 第一把钥匙名曰“定位准确”。这是多年来《井冈山》的办刊宗旨,坚持“文学与新闻结合”。报纸副刊不同于纯文学刊物的地方,即在于她不是一块可以任凭作者抒发一己之私的纯文学园地,而首先有着配合时政中心工作的天职。这大方向上的坚持,这新闻媒体使命上的担当,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井冈山》勇于坚持这一点,并把她的最佳落点落在报告文学这支能够迅即表达社会、反映社会动态的轻骑兵之上。上钩下连,纲举目张,立意正确之下就能够主动、自觉地去抓好作品。 第二把钥匙即是“责任心强”。一个副刊能坚持办刊期,度过漫长的43年时光,中间肯定经历了风霜雨雪、刀枪剑戟等各种大动荡、大波折、大是非的曲曲折折。几代人的接力,薪火相传,必须每一棒都兢兢业业,筚路蓝缕,无一天懈怠,无一期放松,才能集腋成裘,聚沙成塔,脱颖而出。他们对版面,有政治上的深刻认识,有布局上的全面策划,有多年积累的作者队伍,加上善于反思,及时进行理论上的总结,就把版面做得风生水起,既百花吐艳又章法有度。 第三把钥匙很重要,名曰“搦管操觚”。一个好的文学副刊编辑,一定要左手编副刊,右手写文章,双峰并峙,互相拔高。《井冈山》的几任主编不仅呕心沥血当好编辑,而且自己也囊萤映雪地动笔写作,经过历练,越写越好,越写越有名,终至获奖,跻身作家队伍,提升了知名度,而后回过头来反哺编辑工作。这一升华,是助力一个普通编辑走向名编的一道不可或缺的台阶。由此,我一直大声疾呼副刊编辑只编不行,一定自己也要参与到写作中。唯其如此,才能与时代同呼吸,与作者同体悟,与手下版面同命运,共进步! 第四把钥匙难能可贵,名曰“上级重视”。对于一家报纸,其文学副刊一般都属于软文化,不决定报社的生死存亡。《井冈山》却得到报社领导层的特别重视、深刻认知,因此,她的办刊方向、稿件遴选、版面安排等工作,就获得了极大的空间,乃至上报中央及各级参评优秀稿件亦能顺利进入程序等等。而且,《井冈山》亦保持着与北京方面的直接沟通,既主动领会上级组织倡导的办刊精神,又使领导了解自己,从而达到鲲鹏展翅尽情飞的境界——在我们这个信息决定生存质量的时代,若大家都如此做起来,副刊何能不天宽地宽,蒸蒸日上? 当然,办好文学副刊的因素还有其他,比如学习、读书…… 在过去年代里,人们都把教师和编辑比喻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高尚职业。现在虽较少听到这种说法,但我们仍在一如既往地干着这份事业。让我们向《井冈山》副刊学习,用她的奉献精神激励自己,用她的宝贵经验丰富自己,用她的编辑高度参照自己,用她的累累硕果引导自己。为把中国文学副刊的百花园经营得更加美丽、更加辉煌、更加国色天香,而继续兢兢业业,呕心沥血,筚路蓝缕! (作者为《光明日报》领衔编辑、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 风景这边独好陈鲁民 ? 期,不算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但又是一个很难企及的高度,没有几代人的辛勤耕耘,孜孜矻矻,是无法达到的。纵观时下全国大大小小报纸副刊,固有办得好且坚持较久的,也有不少办得不尽如人意的,或改头换面,或跟风赶时髦,或名存实亡,或干脆销声匿迹,而像《井冈山》副刊这样一直办到期,且不忘初心,精益求精,影响日大,人气日旺,依我并不算狭隘的视野而言,说一句“风景这边独好”,恐怕不算夸张。 我与江西日报的《井冈山》结缘多年,先是读报,后是投稿,前后与五任编辑交往,在副刊版发表过上百篇杂文随笔,还获过多次副刊评比出来的奖项。不仅我自己喜欢,我的一些文友也对《井冈山》十分欣赏,以能在《井冈山》发文为荣,作为自己文字水平的一个标志。 《井冈山》为何能一枝独秀,为啥喜欢《井冈山》?我觉得首先是因为《井冈山》历任编辑都是有“野心”的,他们不甘平庸,不愿泯然众人,想把《井冈山》办成全国最好的副刊,因而,不辞辛劳,一切从严,力争结交最优秀的作者,发表最好的文章,坚持最高的审美情趣,于是,得到各路文化名流鼎力相助,数不胜数的锦绣文章惊艳问世,造就了《井冈山》这块资深又年轻、坚守传统又勇于创新的文化高地。 清代大书法家邓石如有名联“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说说容易,做起来也难,但只要心诚意笃,功夫到了,并非高不可攀。《井冈山》发表的许多文章都如娴静澄明的秋水,清新典雅,宠辱不惊,颇得秋水文章之意趣。这是因为,在《井冈山》的大旗下有一批思绪清新、意趣高雅、我手写我心的优秀作者,其文笔没有头巾气,远离铜臭味;其风格清纯质朴,情真意切。其散文意境高远,妙语连珠;诗词超凡脱俗,性情真挚;随笔贴近生活,充满温度;杂文有理有据,形象幽默,皆可见作者匠心独具,编辑慧眼识珠。令人读之如行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美不胜收,心有所动,若有所思,就像一缕微风拂过脸庞,一泓清泉流进心田。 再次祝贺《井冈山》副刊期“大寿”,希望继续秉持“与时代同行以文学为魂与读者连心”的办刊宗旨,“揽四方英才,不拘一格,得超高人气;聚天下美文,巧为裁剪,成一时之盛。创副刊名栏,苦心孤诣,育百花满园;有地利人和,并兼天意,祝更上层楼!” (作者为著名杂文家,大学教授) 文化根据地叶延滨 江西日报《井冈山》创刊出版期了,这不是一个小数字。期《井冈山》拼接铺排开来,是多大的一块“根据地”啊!这不是用枪杆子打出来的武装根据地,这是用笔杆子写出来的文化根据地,建设和扩大这块文化根据地,是江西日报的领导、《井冈山》副刊编辑与广大作家携手完成的壮举。 回顾期的《井冈山》,可以总结出值得继续发扬光大的《井冈山》文化现象—— 《井冈山》文化根据地是用文学精品打造出来的。《井冈山》不断扩大的影响,是在这块根据地上的力作产生的影响。当年,“黄洋界上炮声隆”是红军战胜白军;办好《井冈山》,说《井冈山》好看,是精品发生了声震四方的威力。 《井冈山》文化根据地是用有品位的先进文化筑就的。井冈翠竹的风骨与正直,象征着高贵而纯正的精神追求。《井冈山》在多元文化的各种风潮中,如同迎风沐雨的竹林,坚持主旋律和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向社会传递着社会主义精神世界的正能量。 《井冈山》文化根据地是编辑和作者同心协力创建的文学高地,也是读者与作家共同守护的文学家园。编辑的引导,作家的坚守,读者的参与,让纸媒依然占领着精品文学与高雅文化的高地。 祝贺《井冈山》创造了井冈山式的文化根据地,也创造了井冈山新的光荣。 (作者为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诗刊》原主编) 江西独特的文化符号褚兢 ? 从读者的视角来看,我尤为欣赏《井冈山》的两个特点:一是对江西丰厚人文历史的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linshengzx.com/jlzw/13590.html
- 上一篇文章: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一习近平一梦好几
- 下一篇文章: 34位设计师设计了34省市的红包,湖南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