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古国盛景百余载倾世繁华一梦消古渤
白癜风治疗最便宜的医院 http://m.39.net/pf/a_4593009.html 历史是绵延不绝的。它没有断点,是不可分割的,千年前的渤海国,它承载着光荣与梦想,在东北亚声名鹊起。渤海国(公元年—公元年)是由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建立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号震国。敦化敖东城是渤海国最早的都城,被称作旧国。唐朝“遣郎将崔忻往册拜大柞荣为左骁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主,仍以其所统为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自此,渤海国作为唐朝的藩国开始出现在历史的视线之内。渤海国的兴亡仿佛是一夜之间的事,一夜之间就成为了海东盛国,而其灭亡也是出人意料地迅速,令人不可思议。 渤海国,崛起于唐初,覆灭于唐末,历年,传15代王。靺鞨族本是东北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商纣时代叫肃慎,到隋朝时已形成为七大部落联盟和部落集团,即白山、粟末、拂涅、伯咄、安车骨、号室与黑水部,高句丽灭亡后有些被强迁到营州,有些“臣附”于唐和站在唐朝方面的靺鞨人则在高句丽灭亡后,或与唐分享胜利果实,或得到了封赏,势力进一步扩大。尤其是黑水靺鞨,在侧面牵制了高句丽的有生力量,是唐的主要同盟军之一。 乱之始,国之初营州乱后震国立 武则天统治后期,营州地区的契丹人势力很大,是辽西地区最强大的部族之一,其大首领窟哥被任命为都督主持本蕃。窟哥死后,唐廷任命其孙李尽忠为武卫大将军,任命与之有姻亲关系的孙万荣为归诚州史。但当时营州都督赵文翙骄横跋扈,刚愎自用,肆意侮辱契丹各众,把契丹酋长当作奴仆,任意欺凌。在这种情况下,当地又出现大范围的饥荒,社会矛盾雪上加霜。赵文翙不能及时赈济和解决问题,终于致使李尽忠、孙万荣等人举兵反叛,自号无上可汉,李尽忠等举兵杀赵,一时间朝野震动。史称“营州之乱”。 没有营州之乱,就不会有大祚荣东奔,更不会有大祚荣的一番丰功伟业。 在历时一年多的“营州之乱”中,双方动员和调动的兵员多达六七十万以上,战况之激烈,伤亡之惨重,都创造了当地历史上的纪录。营州之乱,卷入了数以万计的契丹人、奚、室韦人、高句丽遗民、靺鞨人和众多汉族人,而成千上万的靺鞨人恰恰是以此为契机而揭开了该族历史的新序幕。 当时,在高句丽灭亡后迁到营州的主要是大祚荣一家所在的粟末靺鞨,营州之乱起,他们也是追随者。这些不安的民族时刻都在等待上天赐给的机会,于是一窝蜂都乱了。 毫无章法的叛乱是注定要失败的。叛乱兵败后,乞乞仲象和乞乞比羽这两个靺鞨的头人,为逃避唐军的追杀率众东奔。武则天为了安抚靺鞨人,封乞乞比羽为许国公、乞乞仲象为震国公,赦其罪。然而乞乞比羽不受命,被契丹降将李楷固斩之,这时乞乞仲象也死了。大祚荣作为乞乞仲象的儿子,部落的责任历史地落到他的肩上。大祚荣引残部向东逃遁,在天门岭处,借助天门岭的地形,合靺鞨之众,大败唐军,李楷固脱身败还。 大祚荣率兵东进,在敦化东牟山解蹬下马,寻找到了一个可以凭险自固的地方。 公元年(唐圣历元年),突厥侵入唐朝妫州、檀州、定州、赵州等地(今河北中西部),契丹与奚又依附于突厥,于是中原通往东北的道路被阻隔,大祚荣审时度势,在今吉林省敦化市敖东城的东牟山建立靺鞨政权,以武则天封其父为震国公之“震国”作为国号,自称震国王。 为了平衡和牵制其他少数民族,当大祚荣刚刚打出震国旗号的时候,唐睿宗就派使节来册封他为郡王。 震国建国之初,强邻环伺,外部环境错综复杂,北边是依然保持“完疆”状态的黑水靺鞨,南边则是不久前统一朝鲜半岛大部的新罗国,西边是强大的后东突厥及其属部的契丹和室韦,西南方则是唐朝的安东都护府。只有东方还有一些回旋余地,这未有归属的东方宁安城日后便成了渤海国的上京龙泉府(现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宁安市)。 对靺鞨而言,最直接的危险是后东突厥政权。大祚荣采取了向其表示臣服和“听命”,对新罗则采取结交通好的办法,对其他如黑水部落也进行了联络。经过一系列的对外举措,赢得了相对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从而赢得了经济发展所必要的时间。 邦交兴国朝盛唐访日本 公元年,唐中宗“遣侍御史张行岌往招慰之”,大祚荣应招,明确了与唐朝的隶属关系。 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发展壮大,大祚荣在东牟山附近,牡丹江的冲积平原上,修建了一座城,这就是册封大祚荣的都督府。 公元年渤海国第一次派人到唐朝贡献方物。渤海不仅派朝贡使、贺正使到唐朝,而且多次派遣学生赴唐学习,大力发展与唐朝的贸易。自高王始,到大钦茂时期朝唐36次,平均每年朝贡一次。朝贡物品有马、羊、熟铜、布、海豹皮、貂鼠皮、白兔皮、熊皮、虎皮、海东青、人参、牛黄、白蜜、麝香、松子、昆布、乾文鱼、金银佛像、玛瑙杯、紫瓷盆等。 公元年,唐玄宗派崔忻为宣劳靺鞨使到震国,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从这一年起,大祚荣欣然地去掉了震国的称号,正式称渤海国。同时,大祚荣派他的儿子大门艺朝唐,与唐朝进行贸易并做质子。姑且不论渤海与唐朝进行了多少贸易,仅就大武艺在位的18年间,先后派人到唐朝就达23次。除王子、王弟外,还有其他渤海人士入唐作为质侍,且人数颇多。 侍子及随员们久居长安,“筑室京师”,与中原士大夫及各方面人士频繁接触,不断接受盛唐文明的熏陶和洗礼,耳濡目染之后,开阔了视野,吸收了大量的文化营养。他们往来于渤海国与盛唐之间,既把饶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物产及音乐、歌舞等艺术传入长安和内地,又把大量的经史子集、书法绘画、文房四宝及各类物品和歌舞艺术,也带回渤海国来。渤海国与唐朝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就是从此开始的。 公元年至年,即自渤海国第三代王大钦茂到第十一代王大彝震的百年时间里,渤海国与唐朝往来频繁,关系密切,进行了广泛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 大钦茂在位57年,4次接受唐朝的册封,49次派人到唐朝朝贡、贺正。等到了第十代王大仁秀和第十一代王大彝震时期,是渤海国的中兴时期。这个时期,渤海国南定新罗,北略诸部,开置邑郡,并且多次派遣学生赴唐学习,大力发展与唐朝的贸易。 渤海国不仅与唐朝交往密切,同时也十分注重同日本的往来。 渤海国与日本的第一次正式交往是在大武艺仁安九年(年),渤海国第二代王大武艺,派宁远将军高仁、德周、高齐德等24人,出访日本。 大钦茂时期,杨泰师出使日本。这一年是渤海国文王大兴二十二年(公元年),杨泰师随同辅国大将军、行木底州刺史兼兵署少正、开国公杨承庆作为副使出使日本。这一时期,文王大钦茂实施仁政,国家呈现和平繁荣景象。过去,渤海国曾经先后派过五次使团出使日本,大多遭到冷遇。这次渤海国使团到达日本时,日本朝廷态度暧昧。 渤海国元和九年(年),僖王大言义在位。在僖王大言义登基执政前后,渤海国度过了一段非常时期,在短短九年的时间里,先后经历了定、僖、简三王的统治,各王在位时间都十分短促,渤海国政局动荡、发展滞缓。僖王大言义执政时间虽然仅5年,但十分重视与日本的交流,经常派遣使者前往日本。 元和九年秋,大言义派太守王孝廉等人访问日本。据史料记载,王孝廉曾经到大唐长安留学多年,深谙中国传统文化,尤其对大唐诗赋多有研究,工于诗,常与大唐诗人饮酒论诗,诗文唱和。 王孝廉一行从渤海上京龙泉府出发至海边,然后乘船横渡日本海,在出云(今岛根县东部)登陆,12月入京城。次年正月日本天皇设宴款待渤海使者。 由王孝廉为团长的渤海访问团在日本羁留将近一年。在这一年中,日本政客对王孝廉一行人礼敬有加,文人骚客络绎来访。这与大钦茂时期,杨泰师出使日本的情况截然不同。 渤海国以高度发达的封建文化著称于世,这是渤海国长期全盘吸收盛唐文化的结果。渤海国使者多是硕学之士,谙熟汉文,盛唐文化的修养很高。他们把盛唐文化带到了日本,加强了盛唐、渤海国及日本的联系,渤海国起到了中转纽带的作用。渤海国使者不仅传播了盛唐文化,还及时地把唐朝的先进科学技术传入日本。渤海国第27次赴日大使李居正,还携带了佛教梵本神咒到过日本,对增进两国的友谊和交流,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兴亡成败转成空渤海国陨落 渤海国与日本等周边国家的交流,使渤海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很大发展,提升了实力。渤海国和大唐的互通往来,则加强了两者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使渤海国能在东北各民族当中独树一帜,进入封建社会的行列,成为中国版图东北部的“海东盛国”。 史料记载,渤海国盛时“地方五千里”,设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多个县,辖域包括今中国东北地区东部、俄罗斯的南滨海等广大地区。 五京包括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中京显德府:今吉林省和龙市西古城;东京龙原府:今吉林省珲春市八连城;西京鸭绿府:今吉林省临江市;南京南海府:今朝鲜咸镜南道北青郡。其中,上京龙泉府和东京龙原府为最大。 从五京的设置足可以看出渤海国的辽阔和强盛,海东盛国名副其实。 上京龙泉府,曾是渤海国的京都,也是当时亚洲的第二大都市。在多年前曾创造了“海东盛国”的辉煌,繁育了发达的民族经济和绚丽的渤海国文化。 为了渤海国的强盛,渤海国的统治者曾四易都城。唐贞元元年(公元年),渤海国文王大钦茂迁都东京龙泉府,主要原因是向海上发展,尽收渔盐之利。在这里政治、经济、文化都有很大发展,海上交通也相当发达。当时从珲春经盐州、摩口崴抵达日本的航道使中国与亚洲许多国家增强了经济、文化交流。 大钦茂把都城迁到八连城是因为事实证明了往西北发展是不利的,西北气候寒冷,不利施展,且有强敌契丹虎视眈眈。大钦茂在旧国、中京、上京都经营过,实际的经验告诉他,只有往东发展,开发日本道,谋取渔盐之利,渤海国才能进一步发展,故而迁都八连城。 后来大钦茂死后,渤海国统治阶层内部矛盾一度加剧,成王为了缓和内部斗争,又急急忙忙把都城迁回上京。上京地处渤海中心,有昔日作为都城的基础,容易被国人接受,又能缓和矛盾。 但渤海国后来的统治者都忘了大钦茂的经验,以至于到渤海末代王大諲譔时,渤海国已经是岁入寒秋,偏偏这个国王又是庸愚暗昧,疲命于宫廷相争,其敌手纷纷出逃,渤海国一片混乱,可谓是众叛亲离,雪上加霜。 公元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在龙化州(今赤峰市敖汉旗东部)登基称帝,年号神册,国号契丹。随后阿保机两次领兵南下中原,均无功而返。他及时改变策略,决定先消除北方游牧部落和东北渤海国的威胁之后再率兵南下,攻占河东及河北地区。 公元年的年底,对渤海国来说是一个灭亡的前夜。短短几个月间,大批高官显贵率众出逃。 公元年,阿保机出动几十万大军攻占了渤海国的西部重镇扶余城(今吉林农安),随后兵分两路翻越长白山,经过六昼夜的急行到达渤海国京城。契丹铁骑将京城团团围住,城中的军队多次突围都没有成功。渤海国王大諲譔无奈之下率领几百名大臣投降。 阿保机将渤海国改建为东丹国,将渤海京城改名为天福城,成为东丹国都,任命皇太子耶律倍为东丹王。东丹国仍然按渤海国制生存发展。但他死后,他的小儿子继承汗位,将渤海国的人民迁移东平郡。为使渤海人彻底断绝回乡和复仇的念头,契丹人决定火烧京城府邑,大火烧了半月有余,“帝王宫阙、公侯宅第,皆化为榛莽瓦砾”。 自此,渤海国覆灭。(消息来源/吉林日报,作者杨树,照片由敦化市委宣传部提供,吉林日报记者张伟国、王雨、代黎黎策划。参考资料:《中国东北史》、《渤海纪行》) 专家简介杨树,原名杨晓华,鲁迅文学院第十五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中国散文诗协会全委会委员、吉林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敦化作协主席、《雁鸣湖》杂志主编。 著有诗集《渤海的月亮》等六部,长篇小说《决战东宁》《往生泉》《和平饭店》三部,长篇历史作品《渤海纪行》等。多年来,曾获得中国鲁黎诗歌奖、吉林文学奖、延边“金达莱”政府文艺奖等奖项50余个。 欢迎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linshengzx.com/jljj/11977.html
- 上一篇文章: 由北京冠衡长春律师事务所承办的吉林省
- 下一篇文章: 2017,各院校艺术类校考分析,你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