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鹰,体态雄伟,脚强健有力,趾有锐利的爪,翼大善飞。我们常常在诗书、课本、影视剧里看到鹰的雄姿。但提到鹰猎这一古老而神秘的满族文化,相信很多人并不了解。在今天的雾凇鹰猎节开幕式现场,当地俗称“鹰把式”的驯鹰人,为来宾进行了精彩的鹰猎表演,十分震撼。

我们不妨借着此次机会,一起为古老的鹰猎文化揭下神秘的面纱吧!

鹰猎表演现场还原

10多名当地俗称“鹰把式”的驯鹰人身着翻毛羊皮猎服,头戴狗皮帽子,脚蹬雪地鞋,手臂上架着鹰隼,一字排开,站在鹰猎场地与游客近距离接触。鹰把式右臂高高举起雄鹰,在一片白茫茫的雪原上,进行驯鹰、撒鹰捕猎等项目表演,为游客展现传统的鹰猎文化。

鹰猎表演正式开始,只见鹰把式手臂上架着目光犀利的猎鹰抖开羽翼,随时准备展翅腾空。当雪地上出现野鸡和野兔等猎物时,猎鹰瞬间腾空而起,在空中不断盘旋,寻找目标,而后俯冲而下,准确而迅捷地捕捉到猎物,锋利的爪子和喙深深插进猎物的身体中,面对疾如迅雷的猎鹰,猎物来不及反应就已束手就擒。

鹰猎文化历史、发展与现状

据了解,鹰猎文化已有近千年的历史,鹰把式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鹰猎技能已成为一笔宝贵的财富,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鹰猎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满族的女真先人,当时女真人以鹰为伴,把猎鹰称做“海东青”,意为“从大海之东飞来的青色之鸟”。祖先靠鹰捕捉猎物来维持生计,近千年的历史更迭,传统的鹰猎文化完整的保存下来,并作为活的文化展现给国内外游人实属不易。

近年来,土城子满族朝鲜族乡加大萨满鹰猎文化的挖掘与保护,鹰猎文化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渔楼村被命名为“鹰屯”,并注册成立了吉林市猎鹰文化传承协会。曾通村、渔楼村被列为省级少数民族保护村落,渔楼村被申报为特色旅游村。

鹰把头视角的鹰猎现状

“现如今我们渔楼村的鹰猎文化传承从未间断过,上到70岁的老鹰把头,下至10来岁正在学习鹰猎技能的娃娃,我们是要将老祖宗留下来的民俗持续传递下去,将传统的鹰猎文化以最真实的面貌展现给观众,让鹰猎文化被更多人所熟知。”

“如今鹰猎文化与时俱进,传统的鹰猎是野外捕获猎物的谋生手段,现今运用至机场上空安保趋鸟,很多鹰把头被邀请至机场,用鹰猎技能保障机场上空安全,起到相当大的用途。”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很多人都来到我们鹰屯,通过我们的表演,游客对鹰猎文化逐步加深认识,让更多的人能了解我们鹰猎传统文化,并能传承下去是我们鹰屯鹰把头们的最大心愿。”

本期编辑:王天娇刘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linshengzx.com/jljj/13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