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推进农业品牌化战略探索农业转型

近年来,吉林省聚焦农业品牌建设,形成了一批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提高了吉林农产品的附加值,摆脱了“好产品卖不出好价钱”的尴尬局面。业内人士表示,品牌化是农业转型发展的必经之路,未来应在深耕品牌文化、拓宽市场出路等方面下功夫。

——农产品区域特色品牌不断涌现

吉林省位于我国东北农业主产区的核心区域,自然条件优越,农产品品种多、质量好。但长期以来,吉林农产品却遭遇质优价低的尴尬,尤其是水稻、玉米、人参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和市场认可度不如邻近省份或周边国家。

吉林省水稻年产量万吨左右。由于长期以来缺乏强有力的品牌,“小散乱”的经营模式让吉林大米在市场上逐渐失去了竞争力。据统计,吉林省有生产许可证的大米加工企业户,大米品牌一度多达多个。

为了扭转吉林大米叫好不叫座、附加值低的局面,近三年来,吉林着力打造“吉林大米”品牌,申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在全国主要消费市场密集进行宣传推介,还组建吉林大米产业联盟,建立产品质量标准。同时,吉林省粮食局等部门积极推动大米登陆网销平台,一批大米直营店在北上广等地区建立起来。

三年来,“吉林大米”的品牌在全国积累起一定知名度,产业联盟核心企业已发展到27家,累计开设直营店、加盟店家,“吉林大米”已成为消费者心中放心米、优质米的代表符号。吉林省粮食局副局长杨光表示,吉林大米具备品质优势、文化优势、产业优势,把这些因素集合起来,可以形成强大的品牌合力,积累闯市场的底气。

吉林还瞄准杂粮杂豆品牌化发展,吉林省农委近日发布吉林杂粮杂豆品牌战略规划。按照规划,吉林省下一步将在现有松原小米、扶余四粒红花生品牌建设的基础上,下功夫打造绿豆、高粱、燕麦、葵花籽等一批在吉林产量较大、品质优良、公认度高、市场发展潜力好的杂粮杂豆区域公用品牌。同时,鼓励和支持有关县(市)、乡从本地优势出发,打造其他知名品牌,形成吉林杂粮杂豆的品牌矩阵,为吉林调整种植结构后开辟新的市场通道。

此外,还涌现了“长白山人参”“皓月牛肉”“延边黄牛”“双阳梅花鹿”等一大批吉林农产品品牌。其中,“长白山人参”证明商标使用7年来,建立了“长白山人参”品牌原料生产基地72个,评定品牌产品95种,年该品牌实现年产值68亿元。不少业内人士认为,“长白山人参”有望成为中国人参的代表性品牌,与韩国“正官庄”品牌在国际市场进行较量。

——多举措扶持助推品牌发展

目前吉林省经农业部认证有效的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18家,有机农产品53个;经农业部认证有效的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家,绿色食品个;经农业部认证有效的无公害种植企业有家,无公害农产品个;经农业部公布认证的农产品地理标志11个。

取得这样的成果,主要得益于吉林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探索:

——政府推动,政策引导。吉林省农委等部门积极制定农业现代化战略规划,在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及时盘点农业资源,以开发利用好现有资源作为品牌化的基础,制定相关政策进行重点扶持。在杂粮杂豆、大米等发展战略中,吉林省前期充分调研,中期引入多方智慧仔细分析谋划,后期由政府部门牵头主动对接市场,全过程扶持品牌。

近日公布的《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吉林省提出,积极打造具有吉林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实现农产品大省向品牌大省转变。具体措施中,要积极推进国家 “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加快“长白山人参”品牌建设,通过“品牌企业+合作社+农民”方式,在长白、通化等15个县(市)建设40个 “长白山人参”品牌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吉林省还提出,通过省、市、县共建,集中抓好白城绿豆、扶余四粒红花生品牌的规划设计、公益宣传和促销推介,带动乾安黄小米、白城燕麦、通榆葵花、农安三辣、公主岭油豆角、洮南黑水西瓜等一批区域品牌建设。

——整合资源,借助外脑。吉林在农业品牌化战略中注重整合资源,合并同类项,把东部火山岩大米、中部黑土地大米、西部弱碱性大米等作为吉林大米整体品牌分支进行规划。在人参发展方面,整合省内诸多销售渠道,打造万良、集安、延边等多个区域性核心人参市场。此外,在畜牧业等产业中,各地方注重整合零散资源,把资源纳入品牌下经营管理,延边黄牛、精气神山猪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畜牧品牌成长起来。

吉林还注重与中粮、金锣、正大、同仁堂等外埠企业加大合作力度,扩大外埠知名品牌对本土品牌的引领带动作用,积极引进投资开发本地农业资源,借助大集团、大品牌的生产、销售和宣传渠道,助推吉林省农业资源转型升级。

——促进生产,提质升级。为练好“内功”,打好品牌的“底子”,吉林积极推进农产品精深开发。目前,省内已有紫鑫、益盛、华瑞、康美新开河等多家企业致力于人参精深开发,人参花叶根茎各部位开发出上千种产品,人参产品附加值成倍提升。品牌化程度提高,进一步反推吉林农产品质量提升。

——进一步推动品牌化需内外发力

吉林省农委主任李国强等业内人士和专家表示,尽管吉林农产品品牌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一些基层地市主要领导仍缺乏对品牌化战略的足够认识,发展农产品品牌的意识还不强。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司长唐珂等专家建议,在推动农产品品牌化过程中,吉林要从重视品牌建设、实施重点突破、创造良好环境、打造龙头骨干企业等方面入手,补齐优质农产品缺少知名品牌短板。

——继续突出特色主线。唐珂等专家建议,各地在发展品牌化战略时,应立足本地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和特色,找好发展基础和实现路径,在优先抓好特色方面下功夫,突出本地特色资源,与其他地区和品牌形成差异化竞争,不应盲目跟随,一哄而上。

——加强品牌引导培育。业内人士建议,为培育壮大主体,应进一步注重培育一批行业内的领军型企业,完善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品牌发展组织的建设,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户创建农业品牌,对具有发展潜力和前景的品牌,要重点培养、重点推介、重点保护。同时,也要培养一批优秀的农业企业家,发展壮大农业品牌建设的优秀人才队伍。

——创新品牌发展模式。品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发展模式的创新,专家和业内人士表示,在“互联网+现代农业”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形成信息共享、技术共享、资源共享格局,运用好网络销售渠道,注重品牌的网络、新媒体平台的形象建构。

——健全品牌服务体系。为使品牌生命力更为长久,业内人士建议,要做好农商互联、产销衔接,提高农业品牌的市场认知度和影响力,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建立农产品批发大数据平台,实现产销无缝对接,拉近生产源头与终端市场的距离,目前一些定制化农场直送上门的实践模式值得推广。

此外,一些业内人士建议,应当逐步构建品牌发展的工作机制和保障机制,构建完善的政策制度保障体系,必要时应为部分处于成长期的农业品牌设立专项资金,加大品牌农业生产的财政支持力度,对品牌建设进行必要激励。

来源:新华社

欢迎关









































白癜风的发病原因
白癜风医院有哪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linshengzx.com/jljy/1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