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学生“新资助体系”

建设十周年

回顾与展望

编者按

12月22日上午,清华大学学生“新资助体系”建设十周年总结研讨会在主楼接待厅举行。10年来,共有余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获得资助,顺利完成学业。

研讨会上,校党委书记陈旭代表学校向10年来参与“新资助体系”工作的所有老师、校友、社会热心人士和同学表示衷心感谢。她指出,学生资助工作是一项凝聚人心、连接未来的事业,也是一项长青的事业,10年来不仅在校内产生了很好的辐射效应,而且也通过老师和同学们的实践不断延伸到了校外,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她强调,要继续按照“两个强化”“两个增加”“两个全部”的要求,提升资助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要继续改革创新,提供满足学生实际需求的精准资助、优质资助;要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发挥优势、保持特色,继续在学生资助工作方面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年8月17日清晨,张凤强,这位来自云南小山村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带着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和学校提前发放的路费、生活费,走进了清华园。他在迎新现场收到了邱勇校长赠送的爱心大礼包,并通过“绿色通道”缴纳了学费住宿费,开启了自己崭新的大学生活。

年,邱勇校长到“绿色通道”迎新现场为新生张凤强发放一整套《爱心纪念封》。

助学贷款到无偿资助

早在年全国高校学费改革时,清华大学就提出“绝不让一个勤奋而有才华的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资助工作目标。年,学校在调查中发现,其时虽已实现了“不辍学”的目标,但大量的学生经济困难要通过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来解决。

“当时的一项主要工作就是给毕业生打电话催还助学贷款”,学校资助中心的老师回忆说,“我们心里都很不是滋味,给刚毕业的学生打电话,不是关怀学生的职业发展与人生规划,而是催着还钱。”依靠贷款解决经济困境给在校生的日常生活和毕业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和负担,甚至造成部分学生“因工资而择业”的短视行为。

为解决这一问题,年清华大学开始建设新的家庭经济困难本科学生资助体系,提出“以需要为原则”的工作出发点,强化学校在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中的直接责任,强化学校在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中的育人目的。

“以需要为原则”,意味着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了完成在清华的学业,有多大的经济需求,就必须有多大的资助供给。

供给从何而来?答案就是“强化学校在资助工作中的直接责任”。看似一句普普通通的话,意味着在当时国家投入和社会捐资尚有不足的情况下,学校要自己想办法承担起经济资助不足部分的筹款责任,加大资金力度。为此,学校确立了“两个增加”的工作途径:一是加强在校友、社会各界当中筹集捐款的工作力度和加大学校的直接投入,特别是增加留本基金的筹款力度;二是大幅度增加校内勤工助学岗位数量,同时提高岗位的质量和层次,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适当的劳动取得收入,得到锻炼。

经过几年探索,学校逐渐确立了“以助学为目标,以需要为原则,以育人为根本”的基本方针,秉承“两个强化”的工作理念,通过“两个增加”的工作途径,最终在年就实现“两个全部”的工作目标,即新覆盖家庭经济困难的全部学生,以及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的全部基本求学费用。

年,清华大学在全国高校中首次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通绿色通道。

次谈话确保精准资助

准确认定困难生是做好资助工作的基础。为了确保资助工作精准到位,学校在困难生认定工作上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

热能系的研究生蒋河川作为级新生的辅导员,参与了困难生评议工作。从当年的受助者到今年的资助工作者,他格外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新生报到前,他就在暑假从网上下载了热能系所有申请资助的新生《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并与院系老师根据表格信息为每个学生制定了大学四年的个性化一揽子资助方案,在报到当天给新生们送上一剂“定心丸”,并通过与新生的现场交流初步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

新生军训期间,蒋河川与班主任、院系负责资助的工作助理一起,与每个申请资助的学生进行逐一谈话,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鼓励学生不要担心经济上的问题,并综合考虑学生在校消费情况,经过院系讨论、全校评议等环节,最终确定学生的困难等级和修正后的资助方案。

助学金发放后,蒋河川与每个获助学生进行了第二次谈话,帮助同学们制定财务计划,并告知同学们所获助学金的名称、额度、来源,倡导并指导学生给捐资人写感谢信等。

助学金评定半年后,院系老师们还要就学生的学习态度及个人表现进行跟踪评估,和学生作进一步的交流,并将评估结果作为下一年度评定助学金的重要参考信息。

为使认定工作更加科学、合理,学校还建立了计算学生经济生活指数的计算模型,并将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到的学生家庭情况放进模型中进行全面综合分析,从而将困难生认定工作从单一认定发展成综合认定。

三次面对面的深入谈话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国家、学校和社会各界对清华学生的厚爱与关心,使他们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树立了艰苦奋斗和自立自强的意识,并教育学生饮水思源、回报社会,传承资助育人精神。

年,时任校党委书记陈希、校党委副书记陈旭以及全校共余名学生工作教师参加会议。

学生处、基金会、校友会和院系学生工作组共同讨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方案。

七载家访共同成长

年,百年不遇的洪灾席卷祖国大地。年暑假,清华大学的老师们在学校和学生部的统筹下,组成了第一支走访小队前往黑龙江和吉林,拉开了走访工作的序幕,这一坚持就是17年。走访“进家门、唠家常”,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需求,通过及时调整资助政策,做到让学生放心上学、安心读书。部分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在进入清华大学之前就先见到了清华大学的老师们,提前感受到了学校给自己的







































北京专业的白癜风医院
北京看白癜风一般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linshengzx.com/jljy/4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