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期一课三教柯灵的巷教学实录
一课三教:柯灵的《巷》教学实录一 董一菲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 《/12/27第91期》 编者按: 撑一把娇俏的小伞,染一身绿意微寒。那狗,那鸟,那亭,那桥,那小巷,那竹林,那肥绿,那艳红,一切都浸润在这江南的暖阳里,明明暗暗,深深浅浅。 于是,眼波里外都入了诗,双眸所及都成了画。 于是,思维在花开的陌路弥漫,心灵在幽深的小巷丰满。 一课三教: 柯灵的《巷》教学实录一 董一菲 导语:有人说中国文化是墙文化,在某种意义上,中国文化是小巷文化。小巷积淀了儒家的温柔淳厚,道家的潇洒闲逸飘然,禅宗的空灵的大有大无。今天我们借助柯灵的《巷》来涉猎一下这个话题。 师:我们共同回忆下在我国浩若烟海的文学作品中,有哪些诗文将情感维系在这普通的小巷中。 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生:深巷斜辉静,闲门高柳疏。 生:日斜深巷无人迹,时见梨花片片飞。 师:名山五岳,各有其性情气象。在这些扣人心弦的诗文中,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句,并说说它打动你的原因? 师:我这里有三本工具书:《说文解字》、《辞海》、《新华字典》。哪三位同学可以运用工具书领着同学们追根溯源 师:“巷”字的体态风情万种,巷的文化气象万千,生活中的巷千姿百态,发挥你的联想和想象,试着用比喻表达出你对巷的感受。 生:像神经末梢 生:像纵横的水网 生:像无尽的思念 生:像洗尽铅华的老者 生:像历史的见证人 师:好的比喻具有审美在创造的作用。作者通过比喻赋予“巷”怎样的内涵?试着把所有的比喻句浓缩成为一个简单的博喻句。 生:“巷”,是飘逸恬静的散文,是古雅冲淡的图画是古代深闺里的少女,是人海汹汹的避风塘,是喧嚣扰攮中的一带洞天幽静,使你的心情如巷尾的古井。作者用典雅的语言,赋予巷一种清幽的意境,把对巷的一往情深表现得淋淋尽致。 师:这个同学谈到语言意境很值得揣摩,我再补充一个话题“哲理”,现在我们来共同来探讨一下。我们针对最能体现这三个特点的3,4,5,6,7,自然段来分组讨论。A组研究第一个话题“意境”。B组研究第二个话题“语言”。C组研究第三个话题“哲理”。现在分组讨论三分钟。 师:我们请第一组同学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请代表发言。 生:第三自然段抓住了小巷的深长、曲折、寂寂的特点,运用侧面描写,通过对墙、苔痕、藤萝、竹园、桃花、杏花的细腻描写,极力渲染了幽深的意境,无一处不写深,无一处不写幽,使人如临其境,如听其言,如见其容,如获其神,妙哉、奇哉! 生:{质疑}请问第一组同学,能正面写小巷却没有从正面直接描写,从侧面描写好在哪里? 生:正面描写得到了极致,就要用侧面描写烘托,老师不是讲过吗?在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有这样的诗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杨贵妃的美就是通过六宫佳人无颜色来表现的。又如希腊神话中的海伦,当特洛伊战争结束后,她站在城楼上,当所有的人都发出再打十年也值得的感叹时,海伦的美通过侧面描写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生{对③质疑}:为什么要写“修竹森森,天籁细细”? 生:竹子是高洁品质的象征。《红楼梦》中林黛玉住的潇湘馆里的湘妃竹就是凤尾潇潇,龙吟细细,正可以用住来写小巷的风骨。 生:竹子很美而斑斓的苔痕却不美、甚至有些丑陋,作者这样写不影响文章优美淡雅的意境吗? 师:初中我们学过一篇文章《陋室铭》其中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苔痕上可写出少有人来,写出那份独有的深静。 教师小结:同学们谈得很好,深得小巷的精髓,还有一个细节,如“门总是紧紧关着”,这一笔也是写小巷的寂静、深幽和神秘。下面我们分享第二组的学习成果。 生:这一点语言的典雅,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运用比喻,第二运用拟人,第三运用四字短语,第四用用典故。 生:能不能具体一点? 生:比喻:你的心情就会如巷尾不波的古井。 拟人:小巷的动人处就是它无比的悠闲。 生:四字短语的比比皆是,“夕阳景里”、“野草闲花”、“燕子低飞”、“寻觅旧家”; 用典“他可能是现代的乌衣巷?????”。 生:请问第二组同学哪能背《乌衣巷》?这里“用典”的目的是什么? 生(背)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用典目的:“乌衣巷”是古盛今衰的代名词,作者意在曲写小巷的寂寥。 生:语言的品味重在读,我代表我们组的同学来读一下,可以配乐朗读吗? 生:老师,“讳莫如深”是什么意思,我觉得这词放在这儿有些别扭。 师:1解词。2突出巷的神秘、深幽、隐私般的美丽。 小结:语言真是具有“便纵有千般风情,更与何人说”的魅力,同学们谈得不错,应多多品读下面我们来分享第三组同学的学习成果。 生:全文水到渠成,卒章显志,重锤敲音,一路吟唱到结尾:“爱宁静淡泊。深思默想的,深深地小巷在欢迎您!” 师:这是一种结构文章的方式,如同学们曾学过的《岳阳楼记》和《故乡》都在结尾采用了这样的总分方式。同学们能背下结尾么? 生:齐背“先天下之忧而忧,天下之乐而乐。”“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 生:这种充满哲理的诗很多,第三组同学能背几首这样的诗么? 生:①不识庐山真面目,缘身在此山中。 ②欲求千里目,上一层楼。 ③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师:好!今天同学们就柯灵的《巷》进行了三方面的探讨,其实一篇好的散文离不开意境美、语言美、哲理美,在当代文坛,散文曾经沉寂多时,因为它要么缺少语言的韵味变成了刻板的说教,要么就变成纯粹的文字游戏,缺乏哲理的深度。而今散文再度崛起,因为它抒写灵性,与哲学与美学联姻,终于走出了低谷,迎来了满园芳菲。 古人说:“一日不读书,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苏轼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请同学们课外多读书。下课! (本期责编:王艳)董一菲,女。中学语文著名特级教师,任教于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诗意语文”的倡导者,董一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首届全国中语会十大学术领军人物,首批国家级骨干教师,全国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导师团导师,多家语文核心期刊封面人物,首届全国中语会十大教改新星,获第五届语文报杯全国大赛一等奖,东北三省十佳语文教师,黑龙江省优秀教师,黑龙江省教科研骨干教师,黑龙江省“十一五”先进个人,市优秀中青年专家,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兼任大连枫叶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南京师大,吉林师大,哈师大,牡师院兼职硕士导师。 应邀在全国四十几个城市讲座授课,著有《紫陌红尘拂面来》(黑龙江人民出版社),《董一菲讲语文》(语文出版社),《仰望语文的星空》(长春出版社),《雪落黄河静无声》(现代教育出版社),《千江有水千江月》(教育科学出版社)等五部专著,主编《诗意语文行》《教学风格——生命个性与教学智慧的述说》《同课异构:高中语文经典篇目》等。 其“诗意语文”当选为当代十大名师“特色语文”之一。她倡导并践行诗意语文,追求语文的诗意与唯美,注重情感与语言的交织,意在发掘文学气息,感受浪漫情怀,用缤纷的语言,对文化的膜拜,及智慧与幽默构建一个诗意的课堂。在诗意语文的路上,一菲老师一直走在前面,并将继续引领向往诗意的年轻语文教师们不断向前。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linshengzx.com/jlyw/13256.html
- 上一篇文章: 北京美勤健身教育科普跑步比久坐死亡率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