刨根问底吉林市丰满大桥吉林市松花
素有“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城山色半城江”美景的吉林市,是一座有着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市,散落各处的文化碎片,在城市的发展中不断的聚合,发展,放大,熠熠生辉。 我们的城市有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那些古老的文化印记您可都一一知晓?从年1月1号起,都市《松江潮声》推出特别报道《刨根问底吉林市》,为您讲述家乡更多的精彩。 它是无数劳工的鲜血与汗水浇筑而成,它是日本侵华的有力证明。它就是建于年的一座“苦难桥”——松花江丰满大桥。它号称“吉林市松花江第一大桥”,俗称“丰满大桥”,由旧桥和新桥组成,旧桥建于年,新桥建于年。今天的《刨根问底吉林市》,就让我们跟随记者海瑶一起,近距离的了解这松花江上的第一座跨江渡桥。 丰满大桥是连接吉林市丰满街道(松花江西)和丰满发电厂(松花江东)的重要桥梁,它位于丰满大坝下游米处。丰满大桥是松花江在吉林市段的第一座公路桥。年,日本侵略者修建丰满电厂时,为了运送物资方便,修建了丰满大桥。可以说,丰满大桥同丰满大坝一起,是我们民族苦难史的见证,是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疯狂掠夺我们宝贵资源的历史罪证。 这是《松花江第一发电所工事写真帖》的封面 据市地方志学会副秘书长袁梦思介绍,无论是丰满大坝还是为之服务的丰满大桥,都是由无数劳工生命换来的。年开始修建丰满大桥和丰满大坝,日本侵略者用了五年多时间完成了发电厂的发电作业。在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机械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建成如此浩大的工程,所需劳工数量之多,劳动强度之大可想而知。在吉林市发现的《松花江第一水电所工事写真帖》中,有关劳工日常生活的几幅照片就能真切的反映出当时中国劳工的悲惨境地。写真帖上不少劳工衣衫褴褛、表情木然,其中的一幅照片说明写道:“1.2万劳工分成两班,昼夜轮换”。 这是中国劳工的工棚,没有窗户,只有屋顶上的透气口 袁梦思说:“据伪满时期东北水电分局劳工数目统计本记载,当时约有20万劳工参与修建大坝。每天平均有1万至1.2万名,最多的时有1.8万名劳工。为了防止劳工逃跑,日本人在松花江设下了层层铁丝网,外有丰满警察署武装警察站岗把手,内有监工、大小把头盯梢,劳工们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他们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没有任何劳工安全保障,死伤无数。如果有人想要逃跑,警察署、日本监工就把他们当场打死。” 这是中国劳工修建丰满大坝基础工程的画面 年,丰满大桥在旧桥基础上修建新桥,桥体加宽10米。年,旧桥被鉴定为危桥,同时被封闭,过往的车辆和行人由新桥通行。年“十一”前,丰满电厂技术人员对桥体进行检测,随后,新桥被检测评定为危桥,一度限制重型车辆通行。为了保证丰满坝上的交通顺畅,市政府随后对新桥建设进行了设计,年8月1号,丰满大桥重建动工,经过了近两年的时间,年5月20号正式通车。丰满大桥虽然饱经风霜,但同时它也是幸运的,吉林市政府多次拨款修缮,使它焕发了勃勃生机。 袁梦思说:“如今的丰满大桥,川流不息的大小车辆,往来于坝东、坝西,不仅方便了丰满街与市区的往来进出,也为丰满大坝重建原材料的运输提供了重要报站,对拉动地方区域经济、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提供着有力保障。” 这是衣衫褴褛的中国劳工在做饭的画面 在丰满大桥东桥头,立有一块江石,上面刻着“碧水苍烟”四个大字。千百年江水冲刷而成的松花江江石,那道道纹理上,记录了这里的沧桑岁月!这无疑是在警示着我们:历史,是不能忘却的……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linshengzx.com/jlzw/13514.html
- 上一篇文章: 河北美术学院2017年艺术类招生简章更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