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通化市坚持把干部教育培训作为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采取“线上+线下”“理论+实践”“域内+域外”“固定+自选”四结合方式,累计开展各级各类培训余期、8.6万人次,着力提升干部能力水平,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因人施训,线上线下相结合,提升培训全面性。坚持服务乡村振兴大局,立足不同岗位职责需求,面向党政领导干部、乡村振兴系统干部、部门帮扶干部、乡村干部、驻村干部和农民骨干人才等各类群体,灵活采取线上自学与线下集中学习相结合方式,全覆盖开展教育培训。线上培训依托“吉林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网络大讲堂”、吉林省领导干部网络培训学院(通化分院)、干教微课堂、学习强国、“吉农云”APP等平台媒介组织开展,在线学习5万余人次。线下先后举办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培训班、乡镇党委书记暨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专题示范培训班、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暨基层治理能力提升培训班,累计培训学员人。通过线上全覆盖学习和线下集中点位培训,各级各类乡村振兴人才理论水平和思想认识得到突破和提升,课程涵盖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实用技能等方方面面,充分满足了不同群体的学习需求,干部能力素质得到整体提升。

因需施教,理论实践相结合,提升培训实效性。围绕增强培训实效性,广泛采取现场教学、案例教学、交流研讨等多种形式,确保教学相长、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创新采取“先进上台讲+课后讨论学+观摩现场看”模式,增强培训实效。全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培训班上,辉南县和柳河县作为巩固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先进县交流分享成熟经验,课后组织参训学员开展分组研讨并提交学习心得体会,现场教学与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现场推进会议同步进行,实地观摩辉南县7个乡村振兴样板村屯,着力打好干部培训“组合拳”。综合运用研讨式、案例式等教学方式,柳河县重点培训班次推行“四讲”模式,即省市专家学者讲理论、主管部门负责人讲政策、一般干部讲方法、学员研讨讲对策,并增加现场教学课程,组织学员参观全县乡村振兴典型示范村烧锅村、里仁村、黎明村等村屯,学习先进经验模式,直观感受乡村振兴成果,激发学员学习热情,提升参与度。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训方式,“土秀才”“田专家”当老师,把课堂搬到了田间地头,培训更生动,学员更受益,效果更明显,切实提升了乡村振兴理论实践互促共融、落地见效。

因情施策,域内域外相结合,提升培训靶向性。坚持“走出去、学回来”的思路,聚焦开拓视野、学习先进经验,市乡村振兴局先后组织两批干部赴浙江省、广西壮族自治区部分乡村开展调研学习,通过现场观摩、入户调研、交流座谈等方式,对所到村庄的产业发展模式、工作推进方式、市场运作形式等进行深入学习,从乡村规划、乡规民约、产业管理、环境治理、公共服务建设、垃圾污水处理等方面借鉴了经验,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调研学习后,还专门召开考察学习成果分享会,4名干部交流学习体会,分享学习成果,增强学习培训实用性。域内,在集安市麻线乡下活龙村建立乡村振兴实践教育基地,充分利用下活龙乡里农创园培训优势,广泛传播乡村振兴工作理念、传授工作方法、交流工作经验。年12月,全省首家省级乡村振兴实践教育基地授牌下活龙村,第一期吉林省边境地区及重点边境村实践教育培训班在“基地”开班授课,为全市乃至全省培训工作起到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

因地制宜,固定自选相结合,提升培训灵活性。综合考虑各地实际情况差异,各地在按照省、市培训方案开展指定培训的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充分结合当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需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学什么的原则,因地制宜确定培训对象、内容、项目、方式等,将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相结合,全面提升培训灵活性。全市共认定包括通化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辉南县农村能源技术推广中心和辉南县嘉庆果蔬研究中心(田间学苑)、柳河县烟叶中心、通化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中心、集安市农机管理总站等在内的16家培训机构,动态开展专题培训,培训高素质农民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人次,全市农业农村人才队伍素质得到整体提升。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linshengzx.com/jlxw/14564.html